國人在旅游過程中表現的不文明行為見諸報端,引發高度關注,關于文明出游的倡議再次發起。前不久,中央文明委召開提升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素質電視電話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劉奇葆強調,加強宣傳教育,加強規范約束,加強社會監督,引導和推動人們強化出境旅游文明意識,提升文明道德素質,努力避免出現不文明旅游行為。文明出游如今已不再是句口號,但如何導正游客不文明的出游行為,什么才是根源,本期圓桌會我們邀請專家和業界人士展開探討。
觀點一:將《指南》和《公約》作為合同附件難起法律效力
主持人:將文明帶上路,這并不是一句新口號。近期,無論是出境游還是國內游,中國游客不文明的行為接二連三曝光,關于中國游客文明出游的話題受到高度關注,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日前表示,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為契機,把文明旅游納入旅游合同之中,將《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和《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作為合同附件或宣傳資料。實際上,在出游前派發出行指南,提前告知游客文明出游規范等的做法一直都有,但似乎效果并不明顯。通過對不遵守公約的游客進行處罰的方式行得通嗎?
劉思敏:將《中國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為指南》和《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作為合同附件或宣傳資料,實際上和之前旅行社進行的行前說明會一樣,對游客進行宣教性質的指導,都是為了加強對游客的教育和引導。但是如果這個合同附件作為一個具有法律效力的條款,這就很難操作了。因為旅行社和游客簽訂的是民事合同,如果游客違反了相關規定,旅行社并沒有相應的執法權,更何況游客的不文明行為有些是違法的,有些是違規的,有些則是違背道德倫理的,情況復雜,法理上并不成立。游客違反了相關條款,旅行社只能提出解除合約。
谷訓才:我們可以先看出境游,有錢有權的人才是出境游的主力,然而有權有錢不意味著有素質。就出境旅游文明的指引工作,旅行社不得不面臨一些問題。首先,旅行社只能倡導,做不到制止不文明行為的發生。比如官員出境出差旅游,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你能制止嗎?旅行社只能做到行前告知,然而現實是,旅行社行前說明會,出席率甚至不到15%。
觀點二:旅行社和導游的引導治標不治本
主持人:除此之外,旅行社方面也開始推出鼓勵政策獎勵文明旅游,武漢旅行社與游客簽訂文明協議,如游客在旅行中能夠履行文明協議,將得到200元至300元獎金。這種做法可行嗎?
劉思敏:這個做法是可行的,通過物質獎勵,鼓勵人們文明旅游。至于是不是別的旅行社都會跟著效仿,不見得。因為每家旅行社的做法和追求不一樣,有些注重品牌,有些不求無功但求無過。對旅行社而言,各自追求不同,因此也不必要求每家旅行社都要這么做。
主持人:團隊游中,導游和領隊在引導游客行為方面也有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導游帶團時要“先知、會管、常提醒”,要及時提醒和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為。而未來,這還將作為導游考核的內容之一。導游的引導作用正在逐步被強化。
谷訓才:導游的確有責任進行提醒和指引,然而不文明行為表現在方方面面,不是靠導游的指引就能解決的。舉個例子,帶領導團,局長隨地吐痰,導游能毫不顧忌地上前制止他嗎?更何況,不文明行為不僅僅表現為隨處涂鴉,刻“到此一游”,或是隨地吐痰,還有其他很多方面。比如,中國游客在美國的電梯里大聲講話;又比如在餐廳吃早餐,邊吃邊大聲攀談,影響到其他桌的客人;到處抽煙,不聽勸告,有些人甚至明知故犯。有些當地的習俗和法律法規,領隊和導游可以給予提醒,但更多時候導游和領隊管不到。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日本的一家酒店吃自助早餐,由于位置有限,所以人多的時候就要排隊等位。在餐廳入口處還擺有幾張凳子,是留給老弱病殘的人等位時坐的。剛有幾個空位騰出來,隊伍中的一個中國游客像離弦的箭一樣,飛速跑過去一屁股坐在空凳子上,還大聲召喚她的同伴一起過去坐。這種行為讓導游領隊怎么指引和制止呢?這是中國環境所造成的,我們國家的供求關系嚴重不平衡,導致我們的公民經常要通過擠和搶才能得到想要的,爭先恐后,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深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