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河邊看鳥,水淺,綠瑩瑩的,混沌且臟。不見鴛鴦和白鷺。喜鵲多,在空中呼啦啦涌過來,又齊戛戛哄到河對岸,落在一棵光禿禿的樹上,喧囂一片。我想那樹就是鳥兒的俱樂部,是喜鵲的廣場,抑或是它們的火車站,它們正在進行一期“我們約會吧”的相親節目。
河邊是窄窄一綹菜地,不少農人忙著剜菜,忙著耙地種地。人家屋后有方方一大片菜園子,我們平常買了不少園子里的新鮮菜,很好吃。聽說這塊地也要蓋樓,到那時,小鎮徹底失去了菜園,忘記了鄉愁。我任性,總以為沒有菜園子的小鎮是個殘疾,小鎮規劃里,應有一兩個像樣的菜園子,自然而藝術,讓春夏秋冬有個落腳處,讓游人能夠看見二十四節氣的足跡,嗅到農村菜蔬的味道,想起唐宋詩詞的美景。若樓房擠滿了小鎮的角角落落,小鎮就沒了詩意,會讓人傷心。
路過小街,一處農家樂二樓窗戶外掛著一吊吊臘肉,奇思妙想,畫面有趣,游人經過,忍不住要多看幾眼,拍幾張照片。一處糧油店門旁掛著一排土掛面,生活味兒濃,看著心安富足。炸麻花兒的坐在街邊手閑不下來,服裝店老板坐在門口繡花鞋墊兒,春分的陽光溫暖著小街人的笑容,小街人的幸福。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過了春分,晝長夜短,陽光燦爛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長,真是好日子還在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