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記者 賈鵬里 通訊員 樊利仁 ) 清明時節陰雨連綿,桃花谷景區依然游人如織。3月29日,我們在桃花谷游覽時,居然一車難停、一飯需候。據統計,3月下旬以來,桃花谷每天接待游人平均超過萬人,最多時超過兩萬,游人可能比桃樹還多。
2010年7月的那場特大洪災,將竹林關鎮打柴溝沖成一片廢墟。丹鳳縣按照“重建不是簡單重復,重建更要注重治理,重建還要提檔升級”的思路,依托南水北調丹江流域綜合治理項目,累計投資1.9億元,2014年初建成了集災后重建、生態保護、休閑觀光于一體的國家級水土保持示范園,科技園、生態園、農業園共同構成了桃花谷的總體框架,成為全省乃至全國水土綜合治理的樣板。昔日水毀的打柴溝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為春光爛漫的桃花谷。19戶倒房農戶同時搬遷入住移民小區,家家戶戶辦起了農家樂。去年3月底,桃花谷開園迎客,很快形成了最具特色魅力的旅游名片,和商于古道棣花文化景區、丹江漂流一道成為丹鳳縣全域旅游格局的璀璨明珠。
3月21日至4月5日,丹鳳縣舉辦了首屆桃花谷民俗文化節,以“觀賞桃花美景、欣賞民間曲藝”為主題,舉行賞花游園和美文詩會等精彩活動,一場場具有當地特色的民俗民藝表演,吸引著各地游客紛至沓來。活動首日,49輛旅行社大巴和1600多輛私家車開到桃花谷,一時出現了交通堵塞。竹林關鎮組建的30人聯防隊伍竟不夠用,于是協調縣交警大隊增派10名警力疏導交通、維持秩序、服務游客。
這些天,竹林關村村民王小玲每天跟著游客上山,做賣花帽的小生意,每天賣出100到200頂花帽,收入600多元,像王小玲一樣做花帽生意的還有10多家。制作豆腐的宋桂珍趁著桃花谷游人多,在山門口辦起了面皮、涼魚小吃攤,每天少說也能掙300元。經營農家樂的桃花山莊生意更為火爆,業主張江民臨時增聘了四五個人幫忙,每天接待30多桌,是平常的五六倍。春季游客雖多,但開辦賓館的張江峰并沒得到更多收益。在張江峰看來,桃花谷景區偏小,絕大多數游客游完吃了就走,難得有幾個人留宿過夜,平時幾乎沒人住宿,這里旅店生意普遍不景氣。
桃花盛開帶來空前繁榮和盡情歡樂的同時,更多人們已在思考目前暴露出的問題不足,以及采果之后桃花谷該干什么。移民搬遷戶王全德目睹了打柴溝的一夜毀滅,也見證了桃花谷的日漸繁華。王全德建議開發桃花谷周邊的窯溝垴和月亮臺,建設一座動物園,增辟旅游線路,讓桃花谷一日游成為兩日游,讓更多群眾不僅花開能賺錢,摘桃后還能賺錢。他還提出了值得深思的問題,希望景區管理人員借鑒外地經驗、拓展思路理念,現在就著手考慮解決開花結果之后,外地游客來了還能看什么,還能消費什么。
桃花谷管委會負責人胡書堂認為,目前桃花谷景區還存在著游客參與互動不夠、服務配套不全、特色文化挖掘不深等問題。隨后,桃花谷景區將實行市場化、公司化運作,重點打好生態、文化兩張牌,拓展景區范圍、修建上山棧道、挖掘民俗文化、打造文藝隊伍,努力將春季短期效益變為全年常態經營。縣旅游局局長王永紅表示,桃花谷去年成功創建了國家水利風景區,今年正在爭創國家3A級旅游景區。縣上已將提升桃花谷景區與建設秦嶺美麗鄉村統籌實施,加快完善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軟硬件服務設施,盡快實現“桃花谷的桃花永不凋謝,桃花谷的游人春秋接續,桃花谷的群眾四季增收”。竹林關鎮鎮長張利華告訴我們,周邊群眾在景區開發建設中獲得了不少好處,融入服務景區、建好美麗鄉村、互動穩定增收已經成為共識。大多數干部群眾都有一個想法,就是:桃谷桃花開不敗,各地游客接踵來,誠信待客多出彩,大伙增收樂開懷。為此,黨委政府、干部群眾,要著手努力去做、努力做好的事情,不論現在以后,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