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巴勒斯坦第63個災難日,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獨立,第二天,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爆發了戰爭。以軍后來占領了大片巴勒斯坦地區領土,大批巴勒斯坦人淪為難民。巴勒斯坦隨后將每年的5月15日定為“災難日”。每年的災難日,巴勒斯坦人都舉行集會、游行等活動,抗議以色列的占領。但今年的“災難日”,巴以間武力沖突不斷,造成多人傷亡。巴以在“災難日”的沖突不斷升級,體現出巴以間仍缺乏互信,重啟和平談判遙遙無期。下面請聽本臺記者王倩發回的《錄音報道》:災難日沖突升級巴以和談前景不樂觀。
15日上午,在距離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不遠的以色列檢查站卡蘭迪亞,聚集在此舉行示威活動的巴勒斯坦民眾與以色列士兵發生了小規模沖突。巴勒斯坦民眾焚燒垃圾、輪胎,并且向以軍士兵投擲石塊。以軍則發射催淚彈驅趕人群。記者在現場看到,有巴勒斯坦青年因為受到催淚彈的襲擊而被送往醫院就醫。
在巴勒斯坦“災難日”這天,并不只有卡蘭迪亞一處發生巴民眾與以軍的沖突事件。在其他約旦河西岸城市,以及加沙,敘利亞與以色列邊境、黎巴嫩與以色列邊境等多個地方,巴勒斯坦民眾都與以軍發生了更為嚴重的武力沖突,并且造成了人員傷亡。以色列資深媒體分析人士大衛·哈里森對記者說,這是巴以雙方近些年來在“災難日”當天發生的最為嚴重的沖突。他還表示,武力沖突解決不了問題,巴以必須坐下來談判。他相信,巴以民眾是十分期待和平的。
哈里森說:“我認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的民眾都真心希望和平,但問題是,雙方的領導人是否能信任對方。以色列的態度感覺是‘來吧,大家一起坐下談。我們可以在談判桌上談一切問題,包括難民、耶路撒冷、水凈化等問題都可以談。’只有雙方能一起談,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但在巴勒斯坦人的心目中,以色列在雙方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當天,許多居住在約旦河西岸其他城市的巴勒斯坦人自發前往拉姆安拉參加“災難日”活動,在活動現場,不少人對記者表達了他們對以色列人的看法。
“他們占領了我們的土地,這就是巴以關系。即使他們換一個說法,但事實就是他們占領我們。他們不斷地前移,不斷占有我們的土地。”
“我們有什么?我們只有扔石頭,‘吡’的一聲,完了。他們有‘噠噠噠’(機槍)。這就是問題所在。”
另一方面,巴勒斯坦人對于他們自己國家的未來充滿了希望。巴勒斯坦資深研究人士艾哈邁德?阿爾卡西姆說,巴勒斯坦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束以色列的占領。
阿爾卡西姆說:“我們必須團結在一起,我們必須集合國際社會的朋友來支持我們。”
而對于巴以關系的未來前景,不少巴勒斯坦人都不抱有希望。一位民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看不到巴以關系緩和的跡象。
“我認為前景不樂觀。因為他們用所有的機會來占領更多的土地,趕走更多的(巴勒斯坦)人。(巴以關系發展)沒有任何積極的跡象。”
可以說,巴以關系的發展目前面臨著巨大考驗。哈里森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巴以間想要達成和平,還有許多事情要做,巴以關系的前景確實不甚樂觀,充滿各種變數。
哈里森說:“現在很難說有積極因素,所有的事情都有待解決。哈馬斯必須說,‘我們不再是恐怖組織,我們支持和平進程,我們準備承認以色列。’這是哈馬斯要成為巴勒斯坦政府成員的首要前提。另一個問題是,將在不久之后宣告成立的巴勒斯坦新政府的信息。然后我們才能知道在未來所扮演的角色。”
巴勒斯坦“災難日”所發生的沖突事件,給巴以關系的發展帶來新的沖擊。然而,若想真正推動雙方關系有所發展,只依靠某一方的妥協也是不現實的。在這個問題上,巴以雙方應當共同努力,尋找能夠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