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的基本準則是客觀公正,不過就連傳媒最發達的英國,報紙也不能免俗地使用著“雙重標準”,對其他國家的運動員苛刻且刻薄,而對于本國的運動員寶貝們,它們則盡可能地予以袒護。最近幾天,對“中國羽毛球隊故意輸球”,以及“英國自行車隊故意撞人”的報道,讓這種特質更加凸顯出來。
“羽毛球”事件
處罰未出,便建議取消資格
中國羽毛球女雙于洋/王曉理故意輸球的事件一出,立刻在英國媒體中炸開了鍋。
當天下午記者正好坐地鐵出門,從地鐵口隨手拿了一份《標準晚報》,只見頭版頭條赫然印著“中國羽毛球選手故意輸球”的大標題,配著于洋、王曉理的大幅照片。應該說報道基本陳述了事實,因為此事是剛剛發生,還沒有進一步的說法。但在整個皮卡迪利線的列車上,乘客幾乎人手一份《標準晚報》,都津津有味地讀著頭版,那種滋味是讓一個中國人不好受的。其實是4對選手都在消極比賽,但為何偏偏要把“中國選手”放在大標題上?
第二天出版的英國報紙已經開始了集體報道,有幾份報紙也把這個事件上了頭版頭條,但大多數以消息為主,只是夾雜在消息行文中的語句頗具譏諷的意味。《鏡報》的標題用了個英文游戲,“putting the ‘bad’ into badminton”(大意是:在羽毛球運動中做丑事),《獨立報》在報道此事時,稱中國選手的行為是“disgraced”(丟臉的)。有好幾家報紙都刊登了對選手和官員的采訪,倫敦奧委會主席塞巴斯蒂安·科給出的評價是“令人沮喪的”和“不可接受的”。《鏡報》竟然還引用了對林丹的采訪:“這件事的負面影響很大,特別是對觀眾來說,這不是奧林匹克精神。”
《獨立報》獨家采訪了英國的羽毛球選手蓋爾·埃姆斯,這位2004年奧運會混雙銀牌得主猛烈抨擊了消極比賽的行為,在國際羽聯的處罰決定出來之前,他便建議直接取消4對選手的比賽資格。埃姆斯說:“看到那一幕,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進一步的情緒則是憤怒,她們居然如此露骨地做這種事,我認為觀眾完全有權利要求退票。”
埃姆斯也從專業的角度給出了意見:“這件事其實更多地應該怪教練和國際羽聯,運動員可能是在教練的授意下這么干的,而國際羽聯應該立刻修改他們錯誤的抽簽方式和賽程。”
4對選手受罰之后,事件漸漸平息,此時才有更為理性的聲音發出,以中產階級為主要閱讀群體的《衛報》發表了專欄作家西蒙·詹金斯的文章《中國羽毛球運動員只不過想贏得金牌而已》,詹金斯的文章稱:“媒體上鋪天蓋地都是對中國運動員的指責,說她們就知道拿獎牌,做出這種指責的媒體,比如說BBC,為什么還要在自己的頭版上醒目地設置著獎牌數呢?難道這就不羞恥嗎?”有趣的是,詹金斯還說:“要是那天球場上消極比賽的是英國運動員,現場觀眾也一定會是最早跳起來歡呼鼓掌的。”
“撞車”事件
遮遮掩掩淡化處理
當地時間8月3日的場地自行車男子團體賽上,英國隊最終摘得金牌,但選手辛德斯出發不好,于是還沒騎了1/4圈他就故意撞上了德國隊員,按照規則,比賽要重新開始,英國隊順利通過了預賽,并在決賽中奪冠。
對于媒體對英國選手“缺乏公平競賽精神”的質疑,國際奧委會發言人馬克·亞當斯表示,他與國際自行車聯合會意見一致:英國隊成績有效,金牌沒有問題。那么為何與對羽毛球隊的處罰不同?亞當斯說:“競賽規則是由各項目聯盟制定的,但在羽毛球事件中,每個人都看到那些選手突破了底線,所有人都看到她們消極比賽。但顯然,英國自行車隊是在盡全力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