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聯合報》8月23日報道,英國考古人員從100多年前挖出的埃及古墳中發現,其中陪葬的珠寶項鏈所使用的材質,是來自于外層空間墜落在地球的隕石金屬。這證實在5千年前,埃及工人的煉鐵技術已經成熟,而且他們已經懂得使用硬度比銅金屬還要高的外層空間金屬,用來制作珠寶項鏈。
英國倫敦一處大學學院卡達校區研究者表示,1911年科學家曾于埃及開羅南方70公里的村莊,在公元前3200年的古墳中,挖掘出珠寶項鏈。考古人員認為,古墳主人身分為年輕小朋友,墳內陪葬物包括珠子項鏈、黃金與寶石,初期檢驗發現,項鏈材質成分含有大量鎳、鈷、磷與鍺等隕石成分金屬反應,研究者雷任說,“即使在100年前,這也相當罕見。”
考古人員進一步說明,當時珠子出土時嚴重銹蝕,經過X射線判定屬于隕石金屬而非磁鐵礦。曼徹斯特大學材料科學教授魏德斯指出,“隕石因為在太空行進時冷卻的速度相當緩慢,因此具有特殊的細微結構與化學紋路。”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者雷任表示,“這串珠子形狀經過千錘百煉才成型,并非像其他古墳中常見的石雕是從材料雕刻而成。”
另外,該研究也顯示,每顆珠子都是由當時工人將金屬錘打成為片狀后,再一片一片滾成珠子的形狀,由于這條項鏈距今已超過5000年,比煉鐵技術還早2000多年,這也證實,當時的工人已經知道使用硬度及脆度比銅還高的隕石鐵作為原料。
除此之外,這串項鏈也證明了當時埃及人對未知崇拜的現象,曼徹斯特大學埃及古學者泰爾絲莉表示,“天空對古埃及人相當重要,任何從天上掉下來的東西,都會被視為珍寶。”
據報道,這珠子目前收藏在該大學的“皮特里埃及文物博物館”(Petrie Museum of Egyptian Archaeology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