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口普查局9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的貧困率為14.5%,比上年的15%略有下降,這是自2006年以來首次出現實質性下降,反映出處于恢復期的美國經濟或多或少惠及低收入家庭。然而,這份數據傳遞的利好消息有限,美國貧困和收入不平等的現實仍舊嚴峻,即美國約3.15億人口中,平均六七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窮人。
盡管貧困率略有下降,但由于人口增長、基數增加,美國窮人的數量大體不變。按照最新貧困率測算,2013年美國仍有4530萬人生活在聯邦貧困線以下,這是連續第三年窮人數量與上一年大體持平。
更糟糕的是,在經濟復蘇期,占美國人口多數的中產階級家庭的經濟狀況原地踏步,尚未恢復至金融危機前的水平。美國人口普查局16日公布,2013年,美國家庭收入的中位數,也就是典型的美國家庭的年收入為5.1939萬美元,比2007年低大約8%。
這份年度調查報告,是反映美國經濟社會運行狀況的重要參考。美國聯邦政府每年根據物價水平變化調整確定聯邦貧困線。2013年,一個人的家庭年收入如果低于1.1888萬美元,就被認定為貧困家庭,家庭人口每增加一人,貧困線提高大約4000美元,一個四口之家的貧困線為2.3834萬美元。這既是認定貧困的標準,也是政府和社會組織向窮人發放社會福利和救濟的參考。
今年距離1964年當時美國總統約翰遜提出“向貧困宣戰”已經過去50年,但美國的貧困率依然與當時大體持平,特別是在貧困率依然高企的同時,近年來美國社會貧富分化加劇,成為令人不安的社會現象。這種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過去幾年的經濟復蘇異常乏力,另一方面,經濟復蘇很多只是表象。在超寬松貨幣政策支撐下,美國房地產市場較快反轉,股市屢創新高,但其受益群體基本都是富人,對于沒有余錢投資的蕓蕓眾生來說,這些和他們關系不大。工薪階層的收入主要依靠工資,但美國勞動力市場迄今仍不景氣,工資增長停滯。
“在經濟衰退和無精打采的經濟復蘇期間,許多中產階級家庭被迫降級到一個更低的生活水平。”美國經濟研究機構“埃士信”(IHS)經濟學家克里斯·克里斯托弗表示,家庭收入中位數的糟糕表現和貧困率的高企,解釋了為什么美國人的消費模式出現了兩極化。出售廉價商品的所謂折扣商店生意很好,奢侈品商店也很紅火,但中間層次的零售商則處境艱難。
另據《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8月份所做的調查顯示,76%的美國人認為其子女的生活不會比他們更好。《華盛頓郵報》記者米爾班克犀利評論道:“美國的樂觀主義正在消亡,美國夢的核心是相信下一代的生活勝過父輩,而現在這一點正在消失。”(記者 吳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