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非洲象保護,不得不涉及的一個重要問題便是人象沖突。這也是在南部非洲國家博茨瓦納23日舉行的第二屆保護非洲象峰會上探討的核心議題之一。
在博茨瓦納北部城市卡薩內舉行的這次會議,是2013年12月在博首都哈博羅內召開的首屆峰會的延續性會議。首屆峰會出臺14項措施打擊非法盜獵、保護非洲象生存環境,其一便是發展大象保護區周圍居民成為大象保護的倡導者、參與者和受益者。
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是解決人象沖突。沖突目前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大象傷害居民,以及大象毀壞居民種植的農作物,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長和自然環境惡化使大象生存、活動的區域不斷減少,致使大象不斷遷徙,尋找水源和食物。
“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比如說在肯尼亞安博塞利自然保護區,在玉米成熟季節,大象進入玉米地致使農民顆粒無收的情況很常見,所以解決人象沖突的一個重點是合理規劃用地,”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顧問邁克爾·瓦米蒂說。
瓦米蒂告訴記者,肯尼亞政府以往的辦法是給農民提供補償,但補償范圍和程度的界定一直是個問題。現在的措施則從補償轉為激勵,鼓勵和獎勵當地居民主動監控大象活動,防止大象踏入農作物種植區。
在肯尼亞,除了政府的鼓勵措施外,非政府組織正在推行的措施包括向當地居民租用大象遷徙專用地,規范大象保護區的用地規劃,這一方面使大象能夠在其習慣的活動范圍內生存,另一方面也使當地居民得到經濟實惠。另一項舉措是對當地居民進行大象保護教育及培訓,消除他們對大象的敵意。
“居民對大象的敵意不容小覷。我們曾經在博茨瓦納做過一項調查,實際上大象對居民造成傷害的案例并不多,可由于大象體積龐大,居民有恐懼感,認為它們是最大的威脅。其實對農作物影響最大的野生動物是鳥類和猴子。因此教育當地居民,消除他們對大象的恐懼心理十分重要,”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非洲象保護項目負責人賈森·貝爾說。
博茨瓦納在減少人象沖突方面做了不少嘗試,包括改變大象保護區的作物品種,改種辣椒等大象不會咬食的作物,并幫助當地居民尋找辣椒市場;利用豐富的大象資源吸引游客,大力發展旅游業,并將旅游收入用于教育、水利等民生項目,使大象保護惠及當地居民。環境、野生動物和旅游部長切凱迪·卡馬說,博茨瓦納正努力尋求從人象沖突到人象和諧共存的轉變,一項投資2億美元(約合12.4億元人民幣)的人類與野生動物共存計劃將為此提供有力保障。
為期一天的本屆保護非洲象峰會由博茨瓦納政府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主辦,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南非、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等19個國家及多個國際機構的代表出席。峰會強調,保護非洲象需要國際社會從打擊犯罪、加強立法執法等方面做出共同努力,也需要生活在大象周邊的人們的積極參與。非洲象的生存與非洲居民的生存之間,不應該是矛盾、對立關系,而應是唇齒相依的關系。
與會代表認為,合理的用地規劃,靈活多樣的經濟發展模式,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合力以及對居民的不斷教育,將促使非洲象保護以及當地經濟社會走上良性和健康的發展軌道,從而消除人象沖突,實現大象與人類的和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