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及部分內閣部長與埃塞俄比亞裔(埃塞裔)以色列人社區領袖舉行對話會。內塔尼亞胡表示,種族歧視是以色列社會的頑疾,政府致力于消除對埃塞裔以色列人的歧視,為此將成立一個部長級委員會,系統解決埃塞裔以色列人在教育、住房、文化、宗教和就業等方面的問題。
4月27日,內容為一名埃塞裔以色列士兵在特拉維夫遭兩名以色列警察毆打的視頻在網上流傳,隨即引起了埃塞裔以色列人群體的巨大憤怒,并爆發大規模示威抗議。兩名涉事警察因涉嫌過度使用武力已被停職。以色列警察總長約哈南·達尼諾則代表警方向被毆打的士兵費卡德道歉。4月30日,數千名埃塞裔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市中心進行大規模抗議集會,5月3日又再次在特拉維夫舉行抗議,以色列電視十臺的視頻顯示,抗議者憤怒地表示,“我們的父輩多年來屢遭羞辱。我們再也不想成為二等公民了。” 抗議者先通過和平方式將一條主干道堵塞,許多人手拉手一同前行。隨著夜幕降臨,抗議活動引發暴力事件,有人向警察與警車投擲石塊,并沖擊特拉維夫市政廳大樓。警方隨即動用催淚彈和水槍驅趕示威者。暴力沖突共導致57名警察和12名示威者受傷,有43名示威者被捕。
半島電視臺網站分析認為,此次沖突反映了埃塞裔以色列人群體對于貧困、失業和歧視的普遍憤怒。以色列總統里夫林4日發表講話稱,埃塞裔以色列人對種族主義和警察暴力的抗議揭露了以色列必須加以彌合的“創傷”。
據相關統計,約有13.5萬名被稱為“法拉沙人”的黑皮膚埃塞裔猶太人生活在以色列,他們是流散到埃塞俄比亞的古猶太人后裔。自上世紀80年代起,以色列曾多次秘密地大規模空運埃塞俄比亞猶太人回歸,其中最為著名的是1984年的“摩西行動”和1991年的“所羅門行動”。以色列方面營救了將面臨內戰和饑荒威脅的埃塞裔猶太人,并將其安置在以色列南部地區,安排他們學習希伯來文化、文字、語言及生活技能。
但由于經濟和文化差異,埃塞裔猶太人一直難以融入以色列主流社會,并常抱怨遭到歧視。2012年,部分以色列房東拒絕將房子租給埃塞裔房客也曾引發類似抗議。以色列官方數據顯示,埃塞裔以色列人的收入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5%,僅一半青少年能獲得高中文憑,遠低于其他以色列人高中畢業率。
以色列《國土報》分析認為,此次騷亂不是一起孤立事件,自埃塞裔猶太人移民至今,他們就因為膚色而感到遭受歧視。內塔尼亞胡4日在會見費卡德時與他多次擁抱,并稱“以色列絕不容許暴力和種族主義存在”。(記者 王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