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法國、西班牙特派記者 于超凡 陳曉航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能源價格飆漲正在日益拖累歐洲經濟,能源密集型行業集中的德國首當其沖。德國電視一臺28日援引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主席齊格弗里德·魯斯沃姆的話稱,歐洲工業有可能無法再承受“巨大的電力和天然氣價格壓力”。2021年德國1度電的價格還在0.30歐元左右,2022年初已漲到0.35歐元,現在飆升至0.44歐元。德國的電費已處于全世界最高水平,鄰近的歐洲國家電價也都在上漲。
德國聯邦統計局29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德國進口能源價格比2021年2月高出129.5%,國內生產的能源成本同比增長68.0%,消費者當月為家庭能源和燃料的支出比上一年多22.5%。其中天然氣價格同比上漲256.5%,取暖油和燃料價格上漲了30.2%。與此同時,石油和礦產品的進口價格也比一年前增長70%,進口煤炭價格同比上漲190.9%。
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萊赫鋼鐵廠一位發言人表示,該廠近期因為能源危機頻繁中斷生產線。“如果歐洲的天然氣變得稀缺,情況可能會變得非常成問題,”德國化工行業協會負責人恩特魯普警告說。如果歐盟對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禁運,工廠停工時間將更長。擁有90萬名雇員的德國玻璃行業也受到天然氣價格暴漲的嚴重影響。該行業協會的一位女發言人表示,“為盡量避免玻璃罐在制造過程中受到損壞,玻璃行業需確保獲得至少達運行標準70%的天然氣。”一批玻璃制造商目前已經停產。
德國的造紙業同樣在“慘淡運營”,一些造紙公司被迫削減產量。此前抱怨天然氣價格成倍上漲的挪威造紙商Norske-Skog暫停其奧地利工廠生產一直到今年4月。一家不愿公開名稱的衛生紙業公司表示,因無法承受能源價格暴漲已經“有選擇性地關閉德國工廠的造紙機”,不能排除進一步關閉的可能性。德國消費者正在感受到后果:衛生紙變得更加昂貴,許多超市的衛生紙被搶購一空。
目前最響亮的警報來自德國物流部門。德國聯邦公路運輸、物流和處置協會(BGL)發言人恩格爾哈特警告說,許多貨運代理商因無法應對高昂的燃油價格“感到絕望”,個別公司已經放棄了他們的卡車。同時,缺乏司機也成為問題:約10萬名通常經由東歐公司代理德國貨運的烏克蘭司機無法到崗。由于燃料昂貴,許多德國漁民將漁船留在了北海和波羅的海的港口。德新社對幾家漁業合作社的調查發現,這些地區的捕魚基本上處于停止狀態。德意志銀行已將其對工業生產的增長預測從5%下調至3%。天然氣供應的瓶頸將對化學品、金屬生產和建筑材料等能源密集型行業造成最嚴重的打擊。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總裁豪斯根預計今年產量將增長4%,而不是此前預計的7%。”
據比利時的經濟學研究中心布魯蓋爾研究所(Bruegel)測算,假設俄羅斯天然氣供應量減半且進口其他替代氣源的成本增加50%,2022年歐洲將為此多付出250億歐元,天然氣進口總額將達到3700億歐元,而2019年僅為600億歐元。歐洲現有的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大量分布在西班牙等南歐地區,且歐洲內部尚不存在強大的能源互通基礎設施和機制。Bruegel的分析文章認為,歐盟減少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短期成本可能達到1000億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