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背后“拱火” 俄烏局勢更趨復雜
□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張春友
就在一周之前的3月29日,俄烏雙方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舉行的第五輪談判取得一定進展,烏克蘭承諾不再謀求加入北約及中立化,雖然先決條件仍是需要進行全民修憲公投及俄方首先停火撤軍。作為直接回應,俄方也隨即開始從基輔、切爾尼戈夫方向進行戰略轉移,甚至主動撤出了此前控制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但僅僅幾天之后,隨著“布恰事件”的發酵,烏總統澤連斯基態度幾乎出現180度改變,再次表示烏克蘭不僅不可能去軍事化,還繼續要求加入北約。國際人士認為,之所以出現如此變化,美國的不斷“拱火”可謂“功不可沒”。
始作俑者撕去面紗
俄烏沖突至今,相信無論是俄羅斯、烏克蘭還是歐洲國家,早已有盡快實現和平的意愿。有評論指出,盡管法德等傳統歐洲國家更是不斷付諸努力,但苦于在俄美之間徘徊,立場飄忽,難以真正形成歐洲獨立意識。這符合二戰后國際格局的總體走勢,美國總統拜登重塑北約活力的政策又再次將歐洲綁在了美國自己的戰車上。相比較傳統歐洲國家,烏克蘭等原東歐國家的外交政策更容易受到美國“擺布”。
第五輪談判后,雖然俄烏根本分歧沒有彌合,但在俄方于談判前也就是3月25日宣布基本結束第一階段軍事任務而轉入對頓巴斯地區的軍事行動后,烏克蘭政府軍在基輔等地的壓力得到大大緩解。如果雙方繼續加深談判,和平曙光是有望到來的。但正是這個時候,不愿看到停火的美國人再次“跳”了出來。
美國首先一如既往地渲染俄羅斯“威脅論”,這也是美國慣用伎倆。白宮通訊聯絡辦公室主任貝丁菲爾德表示,“希望大家不要被俄羅斯愚弄,我們相信基輔周邊的俄軍是在重新部署,而不是撤退,俄軍將有大的行動”。就這樣,在雙方的博弈中,大量來自北約、歐盟并打著“人道主義”旗幟的經濟援助、軍事援助源源不斷地、大搖大擺地進入烏克蘭。
3月28日,白宮公布了5.8萬億美元的2023財年聯邦預算案,其中國防預算達到了創紀錄的8133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了2021年世界軍費排行榜上美國之后11個國家的軍費總和。而在這份國防預算中,拜登政府計劃再向烏克蘭提供6.82億美元軍事援助,用于對抗俄羅斯。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美國國會剛剛批準對烏克蘭提供40億美元的軍事支援款項,用于武器采購和軍事培訓。此前,美國提供的100架“彈簧刀”察打一體無人機雖然單機威力有限,但已超出單純的防御范疇。而這些還不包括原東歐國家向烏克蘭提供的蘇制武器及英、德等國提供的先進防御武器等。
但僅僅躲在背后已然越來越無法承載美國的戰略意圖。美國空軍在3月29日突然出動2架B-52H戰略核轟炸機,從英國起飛后奔赴烏克蘭鄰國羅馬尼亞上空,威懾俄羅斯的同時為烏克蘭撐腰。而再次回到基輔的澤連斯基勢要與俄軍一決高下。
“布恰事件”持續發酵
如果說上述軍事調動甚至軍援仍屬正常博弈范疇的話,那接下來出現的“布恰事件”,卻再一次引爆輿論場,俄羅斯也再次成為美西方攻擊的目標。
本月3日,烏克蘭方面公布相關圖片和視頻,稱約300名當地居民被殺害,并指控俄軍在布恰鎮實施了“屠殺暴行”。烏克蘭總檢察長韋涅季克托娃表示,烏方從俄軍手中奪回基輔州后,發現了410具平民尸體,這將成為對俄方涉嫌犯下戰爭罪調查的一部分。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4日稱,俄獨立摩托化步兵第64旅的士兵應當對“布恰事件”直接負責,并公布了俄軍人相關名單。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指出,“所有戰爭罪犯都將被繩之以法,并因對烏克蘭平民犯下的罪行受到起訴。”
“布恰事件”發生后,尤其是澤連斯基身著防彈服視察該地并配有遇害者的視頻和圖片一經發布,立即引發國際社會軒然大波。
除烏方強烈要求懲治“俄羅斯侵略者”外,俄、美、歐都第一時間作出立場明確的表態。而不出意料,在對待“布恰事件”上,美歐再次表現出一致性。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3日表示,必須對“布恰事件”展開獨立調查。
3日,俄國防部發表聲明反駁稱,烏克蘭發布的指控俄軍在布恰鎮殺害居民的所有照片和視頻資料,是“又一次挑釁”,是烏方為西方媒體制作的另一部“作品”。莫斯科質疑,俄軍3月30日撤出布恰,而布恰市長3月31日宣布該地區沒有俄羅斯軍隊,為什么平民的尸體直到4月3日才首次向外界展示。俄羅斯還說,一些視頻中顯示的尸體沒有出現分解后的特有跡象,通常,尸體幾天后就會有分解跡象。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德米特里·梅德韋杰夫說,烏克蘭軍隊為了敗壞俄羅斯的名聲不惜殺害本國公民。
本月5日,俄在聯合國特別大會上提交了有關證據,回擊指控,但顯然得不到美西方認同。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說,布恰發生了精心策劃且可怕的偽造事件,克里姆林宮拒絕對俄羅斯軍人的任何指責。但如前文所述,俄羅斯已經被貼上了“有罪標簽”,這些辯白難以得到美西方的認真對待。
美加碼制裁俄羅斯
“布恰事件”直接引發的另一場“風暴”就是俄歐的“外交戰”。法國宣布驅逐35名俄羅斯外交身份人士、德國限40名俄外交官5天內離境、西班牙經決定驅逐25名俄外交人員……理由均為對本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北歐的瑞典和丹麥以及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隨后跟進。立陶宛甚至降級與俄羅斯的外交關系,并已向俄駐立陶宛大使下達離境的書面命令。而截至本月6日,歐洲近十國驅逐俄羅斯外交人員超170人。
俄外交部副部長格魯什科5日表示,歐洲國家大規模驅逐俄羅斯外交人員的行為是早就已經策劃好的。佩斯科夫6日警告稱,若西方國家繼續驅逐俄羅斯外交官,俄方不排除與有關國家斷絕外交關系的可能性。
不僅如此,美國還意圖在國際社會進一步孤立俄羅斯。美國財政部長耶倫6日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發表講話時表示,美國將不會參加有俄羅斯參與的二十國集團(G20)會議。而拜登上個月在布魯塞爾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俄羅斯應該被逐出二十國集團,但需要其他成員國達成協議,才能使這一舉動正式化。據報道,下一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將于11月在印度尼西亞舉行。
迫使國際社會“選邊站隊”已經是美國的明確戰略意圖。而在被排除出八國集團(G8)后,俄羅斯曾表示“自己不會重返G8,而更看重G20、金磚、上合等國際組織的地位和作用”。但此次美國直接將矛頭對準G20,顯然是希望更多國家步美國后塵,在G20這一俄方看重的平臺上繼續對其孤立。
“布恰事件”還有一個“結果”,那就是為美西方的新一輪制裁提供了借口。
6日,美國宣布針對俄羅斯金融機構和俄總統普京女兒的額外制裁措施,新一輪的制裁對象除了普京的女兒還包括俄羅斯外長及其妻子。美國高級政府官員對媒體表示,美國將對俄羅斯最大的金融機構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及其最大的私人銀行阿爾法銀行實施全面封鎖制裁。根據美方的說法,美國現在已經完全封鎖了“超過三分之二的”俄羅斯銀行系統。
繼美國之后,多個國家也宣布了新的對俄制裁措施。作為回應,俄已經對等進行了反制。梅德韋杰夫表示,俄已做好了應對西方所有制裁和攻擊的準備,而且特別軍事行動目的一定會完成。但從目前情況看,伊斯坦布爾會談的“成果”瞬間化為烏有,烏克蘭局勢發展并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