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劉彩玉 吳 鳴】據聯合國網站26日消息,聯合國大會周二決定,如果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在安理會使用否決權,聯大將在10天內自動召開會議。
根據26日協商一致通過的決議,任何此類使用否決權的情況從現在起都將引發召開一次聯大會議,所有聯合國成員都可以對行使否決權的行動進行審視和評論,其中投否決票的國家將在大會辯論中擁有優先發言的權利,以對使用否決權的背景作出解釋。據報道,決議草擬方為列支敦士登等國,其中美國、法國和英國均在共同提案國之列。
美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理查德·米爾斯對所謂否決權“遭到濫用”深表關切,特別是“對俄羅斯在過去十年濫用否決權的模式感到格外不安”。而俄羅斯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庫茲明則表示,盡管該決議包裝得很漂亮,但它無疑是企圖對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施加壓力的工具,是俄方斷然拒絕的一種做法。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參贊蔣華表示,基于我們對聯合國大會作用的一貫立場,我們能夠理解并認同這項決議的出發點。但他同時指出,該決議賦予聯大新的授權意味著建立一種自動觸發聯大召開會議的機制,這在實踐中很可能引發程序上的困惑和混淆。目前難以確定這樣的安排能否達到決議的預期目的。
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何志鵬27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的功能存在很大差異:安理會可以直接授權采取行動,具有執行職能;而聯大會議更多是一個討論場所,大多數時候只是表達觀點。一些國家要求針對聯合國安理會因常任理事國否決而未能繼續討論的問題轉移到大會進行辯論,相當于把行動議案轉化成辯論話題,其操作程度喪失了,但說理程度提高了。何志鵬表示,不能片面地認為此種安排僅僅有利于某些國家,重要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提升國際話語能力,有理有利有節有效地闡釋觀點,使我們在辯論中處于不敗之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認為,目前通過的決議只會增加一些輿論效應,比如聯合國成員可以在俄否決一項決議后進行討論,然后在輿論上對其施加更大壓力。從歷史上看,美國使用一票否決權的次數僅次于俄羅斯(蘇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未必真心贊成這一決議,如今支持是因為有信心在全球輿論上享有主動權,能夠動用更多資源。呂祥認為,該決議在聯合國改革的大方向上并沒有太積極的影響,對事后無法改變的否決權增加額外討論,只會增加各種聲音、耗費更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