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經濟精致利己主義 影響世界經濟復蘇
【鳴鏑】
美國商務部4月底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下降1.4%,遠遠低于市場預期1.1%,為2020年二季度以來首現萎縮。而此前,在2021年四季度,美國實際GDP增速年化率6.9%,2021年全年增長5.7%,創下38年以來的高點。美國經濟正面臨通脹高企、勞動力短缺、供應鏈中斷、外部需求下降以及新冠病毒繼續肆虐等多重挑戰。
全球通脹 美國制造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全球經濟一波三折,而美國在其間起到了非常大的推波助瀾作用。如今全球通脹水平高企,很多國家地區經濟增長乏力,一些國家瀕臨經濟崩潰邊緣,地緣政治沖突愈演愈烈,美聯儲加息縮表的進程卻一日緊似一日。值此之際,美國公布負增長的今年一季度數據,讓人不禁擔憂美國貨幣政策的走勢。
從分項數據看,美國經濟并沒有GDP增速看上去那么差,至少內需的消費和投資都還比較強。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或不會受一季度GDP數據的影響,仍保持快速大幅的加息模式。然而,這樣的加息周期,對全球意味著什么?
美國快速大幅加息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全球通貨膨脹率高企。其中,美國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40年來最高,引發國內民眾不滿。
當前全球通脹的形成,主要有幾個因素。一是美國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起,美國采取“大放水”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造成需求旺盛和資產泡沫,這是需求型通貨膨脹。二是供應鏈不暢,疫情影響、勞動力不足等造成產業鏈供應鏈斷裂,使得成本升高,這是供給型通貨膨脹。三是地緣政治沖突,俄羅斯和烏克蘭作為能源和糧食出口“重鎮”,其供給受阻,尤其給歐洲帶來能源和糧食緊張,這是突發性事件造成的通貨膨脹。
這三個因素都和美國有著極其緊密的關系。從貨幣財政政策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為應對經濟停擺,美國采取了史無前例的貨幣寬松和財政補貼政策。其中緣由,除了疫情來勢兇猛,2020年恰好是美國大選年。因疫情造成經濟衰退,特朗普失去部分民心。因此拜登當選后,財政扶持政策開足馬力,帶來居高不下的全球通脹。
2020年,各國經濟幾乎都呈負增長,但美國的資本市場卻猛漲,顯示出“產出沒有增加,財富卻在增長”的詭異景象。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進入長達6年的下行周期,除了在2016—2017年出現過階段性反彈,一直處于比較低迷的狀態。而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全球大宗商品開啟了近三年的牛市,在全球經濟停擺之下,其漲幅2020年仍有10.5%,2021年高達30.3%。2021年通脹明顯高企之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恰巧換屆走人。他一再強調通脹是“暫時”的,使得美聯儲加息來得相當遲、也就只能相當猛了。
連鎖效應在于疫情導致供應鏈不暢,主要的集裝箱運價指數一直處于高位,回落至今不明顯。雖然中國防控疫情得力,及早復工復產,為全球產業鏈物流鏈順暢、平抑物價作出極大貢獻和支持,但美國非但未停止對華貿易戰,反而不斷加碼。拜登上任后,不但沒有將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正常化,反而延續其部分對華遏制政策,不時祭出所謂“黑名單”,阻礙中國企業參與國際貿易和投資。美國保護主義和保守主義的上升,只會推升已經高企的物價。
俄烏沖突爆發后,已經處于歷史高位的石油、天然氣、大豆、食用油、鎳等大宗商品的價格都急速上漲,今年僅4個月內漲幅已達10.7%,其中油脂、食品、家畜、金屬的漲幅較大。俄烏沖突走到今天這一步,不得不說與美國的戰略目標和所作所為有著相當直接的關系。尤其是,美國的石油、天然氣和糧食產量都相當充足,甚至就是這些大宗商品的出口大國,而歐洲國家卻受到大宗商品特別是油氣和糧食價格劇漲的極大沖擊,必須越洋從美國購買更為昂貴的液化天然氣。
美國“剎車” 全球遭殃
全球市場當前熱議的話題離不開“滯脹”。所謂“滯脹”,是指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高企并存的現象,20世紀70年代就曾在西方出現,引發了一系列經濟、社會、政治矛盾,并使經濟政策處于極度兩難的境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有反復,經濟發展秩序并未完全恢復。在此大背景下,產生如此高的通貨膨脹,全球都在擔心歷史重演。
3月份歐洲PPI同比上漲已經達到31.1%,歐元區CPI同比上漲7.5%。剔除能源、食品價格上漲后,歐元區核心CPI同比增幅達到3%。可以說,歐洲的各項通脹指標都達到有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德國PPI同比增長30%以上,創下20世紀70年代有數據以來的最高水平;CPI同比增長7.3%,比20世紀70年代“滯脹”時期還要高,甚至逼近兩次世界大戰時的通脹水平。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因此出現貨架空空、商品調價,引發百姓不滿,發生了罷工、示威等社會不穩定事件。
在全球面臨“滯脹”威脅時,主要經濟體本應進一步加強貨幣財政政策協調,避免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急剎車”或“急轉彎”,從而產生嚴重的負面外溢效應。但美國在今年快速加息已成既定事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滯脹”時期美國尼克松政府財政部部長康納利所言的“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麻煩”,在現實中再次上演。
回看20世紀的解決辦法,美國當年大幅加息,雖然抑制了高通脹,但也同時造成經濟衰退。此輪美聯儲可能的縮表加息,是否也會帶來同樣結果?市場對此極其擔憂。對于通脹的影響,歐洲雖表示積極應對,但其政策空間較為有限。日本則依舊保持寬松政策。新興市場經濟體早在2021年就提前加息,以應對美聯儲政策轉向的影響。但更加細致分析就會發現,各國情況和政策空間都不相同。
得益于“下猛藥”,美國經濟恢復較好,雖有所憂,但加息對自身的影響仍在可控范圍內,尤其是美聯儲自己可掌握政策進程。歐洲和日本則很難跟進,因其“滯”與“脹”的共存較之美國更為嚴重。截至2021年四季度,歐元區GDP兩年平均增速為0.3%,遠低于疫情之前的1.6%;而自3月份以來,隨著大宗商品價格全面暴漲,歐洲經濟明顯下行。對于新興市場經濟體而言,風險更大。巴西等雖然提早加息,但通脹水平仍高于預期,隨著美聯儲加息,其經濟風險加大。一些國家甚至已經危機顯現,債務違約風險不斷上升。
利己主義 積重難返
推動世界經濟走出危機、實現復蘇,必須加強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間的宏觀政策協調,這是世界共識。然而,面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紊亂、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能源供應緊張、糧食危機不斷升級,全球經濟在失衡失速失控的邊沿徘徊,美國仍頑固堅持“精致的經濟利己主義”。在亞太地區,美國推動所謂“印太經濟框架”,構建排除中國的經濟小圈子。在歐洲,美國不斷給俄烏沖突澆油拱火,提價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發戰爭財。在全球,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等四大糧商在糧食危機中掙得盆滿缽滿。
面對全球加強經濟政策協調的呼聲,面對全球經濟探底的威脅,美國仍頑固按照自己的節奏行事。美聯儲不斷加速加息縮表,這些精致利己主義措施能夠抑制通脹,讓美國經濟重回正常軌道嗎?其實并不確定。
從成因看,這一輪通脹高企或者說“滯脹”苗頭是綜合性因素造成的,不少因素就是美國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不消除這些因素,單單使用貨幣政策就想解決所有問題,恐怕很難。全球抗疫也需要更多的合作、溝通和共識,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加大有效疫苗、有效治療藥物等的臨床測試和使用推進。在全球貿易投資領域,應減少保護主義、保守主義,盡快實現全球物流鏈的正常化和通暢化。面對地緣政治沖突,各方需要合作協調,勸和促談,盡量減少影響。面對多發災害,環保政策和能源政策可能要重新審視其平衡點,摒棄一些激進觀念和政策。
在全球性危機的驚濤駭浪里,各國不是獨駕各自的小船,而是共乘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更應該拋棄經濟精致利己主義,采取負責任的經濟政策,把控好政策的外溢效應,通過加強政策信息透明和共享,協調好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目標、力度、節奏,與各國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復蘇。
(作者:萬喆,系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