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社8月30日文章,原題:“Z世代”不愿養育下一代 24歲的艾爾·約翰遜決心不生孩子,盡管她并未排除領養的可能性。這位在得州奧斯汀從事法律服務的研究生有許多不愿生孩子的理由:比如氣候危機和生殖健康擔憂。“我認為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是不負責任的”,她說,“現在已有不少需要家的孩子,我不知道這個世界20年后、30年后、40年后會變成什么樣子。”
促使她下定決心不要孩子的原因是“羅訴韋德案”被推翻,以及她所在的州和美國各地都在嚴格限制墮胎。其他受訪女性也說出她們將永遠不為人母的理由,包括氣候變化、巨額學生貸款和通脹等。一些年輕男性也同樣不想要孩子。
無論個中動機如何,他們都在進一步拉低美國明顯偏低的出生率。2020年,美國出生率下降4%,創下近50年來最大的年度降幅。去年美國出生率提升1%,但出生嬰兒人數仍低于新冠肺炎疫情前。
沃爾特·金和凱雅·金住在拉斯維加斯郊區。29歲的沃爾特是體育數據科學家,28歲的凱雅是大學職業顧問,二人已結婚4年。他們慢慢才意識到他們不想生孩子。錢是頭等大事。兩人的稅前總收入約16萬美元,凱雅的學生貸款約12萬美元。這對夫妻表示,在不愿影響現有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他們既買不起房也承擔不起養孩子的費用。但對凱雅來說,該決定不僅與錢有關。身為黑人的凱雅說:“我認為我們將成為好父母,但一想到生孩子要進入美國的醫療系統我就感覺很害怕。黑人女性、黑人母親都不像白人那樣受重視。”因此,凱雅和沃爾特一致決定不要孩子。
去年12月,約丹·戴維森為她的新書《那么你將何時要孩子?》采訪了300多人。她說疫情導致許多考慮要孩子的人推遲生育。“人們想去旅游,想去讀研,并且希望達到某些財務標準”。
戴維森女士還表示,對氣候變化的擔憂也使許多人更加堅定不生孩子的想法。她說:“如今野火、干旱、熱浪都在增多,這些正發生在我的時代。當我的孩子活在世上時,世界又將變成什么樣?”
在紐約市,23歲的艾米麗·夏皮羅是一家醫藥廣告代理商的文案人員,她每年收入6萬美元,從沒想過要孩子。她說:“我有點潔癖,不想給孩子換尿布。此外,地球的現狀并不好,這對孩子來說不公平。”
在戴維森女士采訪的那些人中,對環境的擔憂在更年輕的群體中更普遍。她說,負擔能力的問題困擾著“千禧一代”和“Z世代”成員。“他們非常擔心養孩子,因為他們認為這些孩子的生活將遠比他們自己的童年時代更糟糕”。
31歲的艾莉莎·佩爾森在南達科他州的一座小鎮長大。她說結婚生子在當地文化中根深蒂固。直到她與戀人離婚后,她才退后一步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如今是一名大學圖書館管理員的佩爾森說:“來自我家鄉的大部分女性都不再愿意成為母親身份。”她每年收入約4.7萬美元,但仍背負著約8萬美元的學生貸款。
佩爾森曾是一名喜歡孩子的教師,但她自認為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清楚為人父母的代價、影響和付出。“說白了,生孩子對我來說就像一個陷阱”,她說,“無論從經濟、社會和身心上來說都是如此。我無法用我自己的薪水過上舒適生活,僅該現實就足以嚇得我完全放棄生孩子的念頭。”(作者琳恩·伊塔里耶,丁玎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