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法國總統馬克龍表明了其在第二個任期的外交雄心。在法國駐外使節會議上,他表示,法國雖與美國有價值觀共識,但將堅持獨立外交政策,不會選邊站隊,更不會做任何大國附庸。與此同時,馬克龍不忘呼吁整個歐洲,必須確保“地緣政治獨立性”,不能被迫選擇,而應保持行動自由。
自執政以來,馬克龍一直是歐洲戰略自主的堅定倡導者和積極推動者。今年上半年,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將“復興、強大、歸屬感”作為三大政策理念,顯示其領導歐洲的壯志雄心。今年3月,歐盟快速出臺了《安全與防務戰略指南針》,計劃構建5000人的快速反應部隊,標志著歐盟在安全與防務領域向戰略自主方向邁出重要一步。與此同時,法國提出建立“歐洲政治共同體”和構建“新的歐洲和平”等主張,為應對歐洲所面臨的危機提供了引領性方案。
法國在歐洲戰略自主方面的一系列舉措,既代表了大多數歐洲國家的強烈呼聲,也表達了對美國奉行單邊主義政策的不滿。只是,在美國掣肘、債務危機、難民問題、疫情防控、英國脫歐、德國領導人更替、俄烏沖突等重重挑戰之下,法國推動歐洲戰略自主進程絕非易事。
近年來,美歐在處理國際事務上的分歧越來越大。美國的出發點是維護其全球霸主地位,掌控全球秩序;歐盟和歐洲國家雖然希望享受西方世界的制度紅利,但并不支持單極霸權,不愿意在大國博弈中選邊站隊。在目前國際形勢下,歐盟及歐洲國家在處理與自身利益相關的國際事務時,常常“身不由己”被綁上“美國戰車”。但是每當美歐出現矛盾時,美國往往會毫不猶豫地犧牲歐洲利益。去年,美國未通知歐洲盟友便從阿富汗倉惶撤軍,在澳大利亞潛艇采購上對法國“背后捅刀”等行為,更讓歐洲國家意識到加快戰略自主進程的必要性。
然而,美國對歐洲推動戰略自主的行動不可能聽之任之。在北約已有的安全防務體系下,歐盟和歐洲國家目前并沒有能力拋開美國,建設真正獨立的防務體系。因此,美國利用一些歐洲國家對其安全保護的依賴,離間歐盟和歐洲國家內部陣營。
在此背景下,法國一直希望扮演歐洲一體化的“設計師”角色,提出了一些具有法國特色的歐洲戰略自主主張。不過,要實現這些主張,法國將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
首先,馬克龍必須優先解決法國的能力與意愿相匹配的問題。此次法國大選已暴露一個現象:相比歐洲戰略等國際事務,多數法國民眾更加關心國內經濟、社會、民生等切身問題。法國要想在歐洲層面發揮作用,歸根到底需要先解決本國內部問題。只有處理好國內改革發展問題,增強經濟競爭力和社會活力,法國才能實現本國國力與大國目標的匹配。
此外,法國必須在加強法德軸心的基礎上實現歐洲的內部團結。目前,北歐、南歐、中東歐國家各有不同的關切,法德協調機制雖然在發揮作用,但兩國在一些具體問題上的意見分歧越來越大。
因此,歐洲戰略自主任重道遠,法國謀求“地緣政治獨立性”實在心有余而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