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月15日電(王春燕)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近日在參加新華網第十四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時表示,盡管美西方援烏力量出現疲勞跡象,但俄烏沖突將面臨長期化,雙方都在為長期作戰做準備。新的一年,俄美總統大選、西方援烏力度、勸和促談、黑海危機、對俄制裁效果等因素,將會對俄烏沖突發展走向產生重要影響。
1月9日,新華網第十四屆“縱論天下”國際問題研討會在北京新華網總部舉辦。圖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所長孫壯志在進行主題演講。新華網 楊霽昕 攝
孫壯志認為,對俄烏沖突的判斷有三點是比較肯定的。
第一是長期化。這是由雙方的立場決定的。俄烏沖突成因非常復雜,既有俄烏之間民族、宗教、歷史的一些恩怨,也有大國博弈,特別是冷戰以后俄與北約的對抗。現在來看,俄烏都沒有談判的意愿,也沒有談判的基礎,雙方提出的條件相距甚遠,所以沖突還會持續,而且沖突的影響也是長期的、深遠的。整個國際安全格局也會在這個影響下進行變化調整。
第二是消耗戰。對烏援助疲憊與去年6月份以后雙方巨大的消耗是有關系的,但實際上西方不會改變繼續支持援助烏克蘭的政策,因為這樣做有利于西方,特別是美國實現自己的地緣戰略目標。俄羅斯早有準備,增加了軍隊編制,也出臺新政策吸引外籍人員參加俄羅斯部隊。西方也是一樣,仍在考慮怎么樣繼續給烏克蘭提供相應的財政援助,包括裝備方面的一些支持。雙方都為長期作戰做準備,也意識到未來沖突會有非常大的消耗。
第三是沖突的局部性或者叫地域性。無論是俄羅斯,還是西方,都把它作為一場歐洲邊緣的局部戰爭。控制戰事的無限制升級,這是美國、歐洲和俄羅斯自身的戰略需要所決定的。他們不希望沖突無限制擴大,失控以后雙方都很難承受。現在,除了烏克蘭沒有任何選擇,要繼續承受損失,其他國家特別是全球和地區大國都在權衡利弊,考慮用什么方式在沖突當中維護好自己的利益。
孫壯志認為,2024年俄烏沖突有五個因素值得關注。
第一,俄美大選。俄羅斯3月要舉行總統大選,普京決定參選。西方已經做好準備,要繼續跟領導俄羅斯的普京打交道。美國大選誰能勝出,現在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俄烏沖突本身就是大國地緣博弈造成的悲劇,是美國和俄羅斯對抗的結果,所以俄羅斯和美國國內的政治走向將決定俄烏沖突發展走向。
第二,西方援助。烏克蘭現在很困難,將近一半的財政支出需要西方支付。2022年西方援助的1200多億美元,2023年援助400多億美元。西方的援助會越來越少,這是一個趨勢。這種情況下,烏克蘭需要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這也是它無奈的選擇。
第三,勸和促談。俄羅斯與烏克蘭1月3日各釋放200余名戰俘,是兩國間最大的一次戰俘交換,說明雙方保持了對話溝通的渠道。但是戰火還在升級,特別是烏克蘭對俄羅斯境內目標的襲擊,俄羅斯最近對烏克蘭一些城市和關鍵軍事設施進行大規模攻擊,也說明沖突現在沒有很好的勸和促談氛圍和環境。
第四,黑海危機。2024年黑海地區會成為俄烏爭奪的焦點。澤連斯基表示,今年烏克蘭重點攻擊對象會是克里米亞和黑海。從去年年底開始,在陸上的反攻沒有取得成效之后,烏克蘭就加大了對俄黑海艦隊,包括克里米亞半島的打擊力度。
第五,對俄制裁。今年,西方還有哪些新招數,歐盟的制裁到底能對俄羅斯造成怎樣的傷害?俄羅斯經濟2023年總體表現非常好,但有些波動,如果2024年能夠與去年一樣繼續維持比較好的增長態勢,那么俄羅斯就更有底氣和信心。對西方來說,它在制裁方面選擇越來越少,一方面希望最大限度地削弱、打擊俄羅斯,但另一方面,手中掌握的牌越來越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