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運河全長八十余公里,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自一九一四年建成后,一直是全球貿易的重要水道。圖為一艘貨輪穿過巴拿馬運河后駛向太平洋。
新華社/美聯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日前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貿易更新》報告顯示,2023年年底全球貿易額縮減約1.5萬億美元至31萬億美元以下,與2022年相比下降5%。報告預測,2024年全球貿易仍然“存在高度不確定性,總體比較悲觀”。近期,多家國際專業機構報告顯示,全球貿易增長乏力,這一趨勢短期內恐難改變。
全球貿易為何增長乏力?貿易增長潛力何在?專家分析指出,全球貿易增長乏力既受當前國際局勢影響,也有長期結構性原因。
多領域貿易增速放緩
世界貿易組織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貿易增速放緩似乎具有廣泛性,涉及眾多國家和多種商品。作為衡量全球供應鏈活動的指標,中間產品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額在2023年上半年降至48.5%,而前三年的平均水平為51.0%。美國和亞洲雙邊合作伙伴間貿易在美國零部件貿易中的份額從2022年同期的43%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38%。
對于眾多對出口依賴度較高的國家來說,2023年是艱難的一年。德國、日本、韓國等傳統出口強國均面臨貿易增長乏力甚至大幅下滑的挑戰。
德國聯邦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國內需求疲軟影響,2023年,德國進口和出口均明顯下滑,其中進口下降3.0%,出口下降1.8%。德國《世界報》網站報道稱,德國出口貿易正陷入危機。德國出口雖然在新冠疫情期間大減之后有過增加,但自2022年9月起一直下降。海外訂單萎縮讓人們對2024年無法抱有樂觀預期。
有全球貿易“金絲雀”之稱的韓國,受半導體出口遇阻以及對中國出口低迷的影響,月度出口額自2022年10月起連續12個月同比萎縮,同比跌幅在2023年1月一度高達16.4%,并導致韓國在2022年初起連續15個月錄得貿易逆差。盡管2023年10月份以來韓國出口持續反彈,但要徹底扭轉頹勢依然任重道遠。
此外,貿易疲弱態勢在許多行業都有明顯體現。聯合國貿發會報告指出,2023年,辦公和通信設備、紡織品及服裝行業的貿易分別下降了17%、13%和11%。
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恩戈齊·奧孔喬—伊韋拉表示:“2023年的貿易增速放緩令人擔憂,因為這對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產生了不利影響。全球經濟碎片化只會使這些挑戰更加嚴重,這就是為什么世貿組織成員必須抓住機會,通過避免保護主義、培育更具彈性和包容性的全球經濟來鞏固全球貿易體系。如果沒有一個穩定、開放、公平、可預測、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系,全球經濟,特別是貧窮國家的經濟,將難以復蘇。”
貿易體系結構性變化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報告認為,在持續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日益加劇的債務問題和普遍的經濟脆弱性等因素影響下,2024年貿易前景仍然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且總體不容樂觀。報告列出其他影響貿易的因素包括:發達國家需求下降、東亞貿易減少、貿易限制措施增多、商品價格波動以及供應鏈變得冗長。
“2023年全球貿易疲弱,既是全球地緣政治變化在經貿領域的體現,也與全球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有關。”對外經貿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院長屠新泉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一方面,2023年,烏克蘭危機持續、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紅海局勢緊張,多國面臨更大安全風險,傾向縮短原有的國際供應鏈或發展本土供應鏈,對全球貿易帶來沖擊。另一方面,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近兩年經濟增長持續低迷,新興技術和產業對全球生產力增長的拉動作用并不明顯,宏觀經濟不景氣直接影響全球貿易規模。
經濟學人智庫全球貿易研究首席分析師尼克·馬洛認為,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和《芯片與科學法案》等產業政策行動正在激化美國與其他經濟和安全伙伴之間的外交和貿易緊張關系。歐洲正在辯論《通脹削減法案》是否違反了世貿組織規則,使美國企業對無法獲得部分補貼的歐洲汽車制造商造成不公平競爭。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觀察,全球貿易增速放緩可能是一個長期趨勢,2023年全球貿易低迷是這一趨勢的縮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張茉楠認為,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貿易體系發生結構性變化。與此前各國基于比較優勢進行產業分工、通過貿易往來進行深度融合的全球化體系相比,近年來,美國推動的“脫鉤斷鏈”“小院高墻”“友岸外包”,歐盟主張的“去風險化”、本土采購等舉措,將原有的全球產業鏈短鏈化、區域化、本地化、碎片化,對全球貿易發展帶來深遠影響。此外,近兩年來,美國針對中國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高端前沿科技領域的技術封鎖和投資、出口限制、長臂管轄,其他部分國家也以國家安全為由,在科技領域樹立種類繁多的市場準入、投資、貿易規則壁壘,為全球數字貿易、高端產業的生產要素流動帶來更嚴重掣肘,這些因素對全球貿易增長的負面影響在2023年尤為明顯,這些變化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影響國際貿易格局。
推動貿易去政治化
《日本經濟新聞》在報道中援引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伊維拉的話稱:“全球經濟并未出現脫鉤,但正呈現分裂跡象,這對所有人來說代價都過于高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認為,若貿易分裂長期持續,全球經濟規模將最多縮水7%。
屠新泉認為,短期來看,全球貿易在具體領域可能出現好轉,但長期發展趨勢并不樂觀。當前,全球不同區域、不同經濟體在促進外貿增長方面的舉措不一,對出口依賴度較高的國家更有動力出臺相關政策促進貿易增長。一方面,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簽訂《美墨加三國協議》、亞太地區15國全面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歐盟與日本簽訂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促進貿易自由化的貿易協定,為促進全球貿易增長提供助力。另一方面,近年來,多國將貿易安全化、政治化的傾向加劇,對全球貿易帶來較大沖擊。各國須共同努力,通過政府間及民間交流等多渠道,加強國家間磋商,提高彼此信任,推動貿易去政治化,為全球貿易營造更好政治環境。
與此同時,中國在全球貿易鏈條中的角色轉變和能力升級吸引全球關注。據中國官方最新數據,2023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1.76萬億元,同比增長0.2%,其中,12月當月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在預計全球貿易增速下降的情況下,中國出口實現小幅增長,占全球市場份額保持穩定。其中,表現尤為突出的是,中國汽車出口量連續跨越400萬輛、500萬輛兩個百萬級臺階。
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布倫德認為,盡管世界經濟面臨嚴峻挑戰,但中國仍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正在從基于投資和基礎設施等的增長,轉向基于電動汽車等新領域的增長。中國正經歷一個從出口向服務和數字貿易轉變的時期,同時中國也是可再生能源相關設備的重要生產國。
“從全球范圍來看,電動汽車是近兩年貿易量增長非常顯著的一大產業。2023年,中國、韓國電動汽車出口均創新高,中國電動汽車表現尤為亮眼。”屠新泉分析,對中國而言,電動汽車成為出口“新三樣”之一,從國內市場走向全球市場,產生積極外溢效應,是中國產業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對全球而言,中國通過為全球提供優質電動汽車及配套產品,為全球綠色轉型、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更多產品選擇,又通過相關技術創新研發,推動全球新能源領域技術進步、應用、貿易,為全球貿易增長提供內生動力。
張茉楠認為,中國對全球貿易的貢獻不僅在量,還在于質。中國不僅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和第一大出口國,而且近年來,中國出口貿易中高端制造和高新技術比重加大。2023年,電動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產品出口1.06萬億元,同比增長29.9%,為推動全球貿易增長和全球綠色轉型、數字轉型發揮重要引擎作用。此外,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在推動國際貿易體系和相關治理體系改革中,能為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及新興市場經濟體利益,維護全球多邊貿易秩序發揮建設性作用和更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