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問題觀察員 文思遠
從小崗破冰到雄安揚波,四十五余載激流勇進,中國改革開放在世界版圖上寫下濃墨重彩的東方傳奇。“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改革開放是中國與世界的雙向奔赴、是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
順應全球大勢,開啟中國變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20世紀70年代,全球大勢已悄然發生變化,東西方關系緩和、世界戰爭危險逐漸減弱、科技革命浪潮不斷興起、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美國載人航天飛機加緊研發,德國自動化工廠繁忙有序,日本新干線列車高速奔馳,各國爭先搶占戰略發展高地。
而當時的中國經濟瀕臨崩潰邊緣。據統計,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679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為1.8%。按照2010年標準,1978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7.7億人,農村貧困發生率高達97.5%。改革開放前,我國81%人口生活在農村,84%人口處于每天1.25美元的國際貧困線之下,數億人還在為溫飽問題發愁。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高達57.5%和67.7%。中國已經大幅度落后于那個時代。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堅持立足國情、放眼世界,大膽試、大膽闖、大膽改,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立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體制改革同步同向發力,實現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為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春華秋實,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26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有望超30%。資本要素從短缺變為充裕,每年資本形成額占全球比重上升至約30%。我國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均居全球首位,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世界第12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高新技術企業數增加至約40萬家,獨角獸企業數量居世界第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中國實現了從積極融入到參與引領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性跨越。
隨著國力的提升,中國人民生活從貧困走向小康,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今天,中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13.5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10.1億人,義務教育入學率接近100%。居民預期壽命由1981年的67.8歲提高到2022年的77.9歲。我國社會大局保持長期穩定,成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中國的崛起與復興,使全球中心從西方轉移到了東方,世界進入了東西方共榮的時代。
應對全球挑戰,展現中國擔當
改革開放不僅成就了中國的發展,也為世界提供了更多機遇,特別是為解決全球性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體現了中國“兼濟天下”“美美與共”的博大胸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實現由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轉變,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為推動人類共同發展作出了應有貢獻。”
在危局中展現擔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國中央政府堅定支持香港渡過難關,向國際社會承諾人民幣不貶值,并通過多種渠道向東南亞國家提供外匯支援,增強了東亞各國戰勝危機的決心和力量,為穩定東亞經濟和金融市場作出重要貢獻。2008年,國際金融經濟形勢急劇惡化。中國迅速出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大政策措施,迅速扭轉了下滑趨勢,經濟率先回升向好,成為“世界各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個戰略轉折點。”2020年,世紀疫情來勢洶洶。中國同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共克時艱,累計向153個國家、15個國際組織提供大批抗疫物資援助,向34個國家派出醫療專家組,向110多個國家、4個國際組織提供超23億劑疫苗,超其他各國提供疫苗數量總和,為全球抗疫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在困局中持續發力。當今世界面臨產業鏈供應鏈遭沖擊、南北差距、復蘇分化、發展斷層、技術鴻溝等突出問題,亟需找到通向發展的正確出路。中國是世界增長的重要引擎。近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據統計,從2013年到2022年,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19.1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4%,高于同期中國外貿整體增速和全球貿易增速。中國是提振需求的廣闊市場。中國打造綠色低碳新增長點的成效凸顯,現在全球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近一半在中國,全球新能源汽車一半以上行駛在中國,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綠化面積來自中國。中國經濟的主動轉型,推動了全球市場需求的增長。中國是不可或缺的貿易伙伴。目前,中國已經是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關稅總水平已降至7.3%,接近世貿組織發達成員水平。近五年外商在華直接投資收益率約9%,在國際上處于較高水平。
在亂局中舉旗定向。從苦難中走過來的中國,深知和平的珍貴、發展的價值,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視為自己的神圣職責,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為全球發展營造和平環境。改革開放使中國強大了,也使世界上出現了一個真正負責任的、不搞侵略擴張、堅持和平發展的大國。中國是全球唯一將“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載入憲法的國家,是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面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中國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榮、進步的光明前景。在中國推動下,沙特和伊朗實現復交。面對烏克蘭危機延宕,中國秉持公正、勸和促談。在中國斡旋下,緬甸停火協議在昆明達成。法國國際政治問題專家布魯諾·吉格感慨道,“如果所有大國都能像中國一樣,世界將更和平。”
攜手奔赴未來,貢獻中國力量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共同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而奮斗。”當前,中國正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追求讓14億多中國人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也將為世界提供更廣闊的市場和發展機遇,為世界各國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
中國的世界經濟引擎作用將不斷凸顯。去年中國經濟實現5.2%的增長,為疲憊不振的世界經濟注入強心劑。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變,正在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約30%、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已經形成200多個成熟的產業集群,不論是產業體系的總體規模、完備程度還是配套能力,都能夠滿足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需要,為優化全球生產要素配置、提高全球生產能力作出貢獻。隨著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這個規模將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總和,中國必將給世界經濟提供更強大動力。
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將進一步擴大。中國堅定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將繼續與世界分享發展機遇,促進共同發展。中國正持續努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研究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制定關于數據跨境流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等問題的政策,解決外商關切。中國還將利用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繼續擴大對全球各地優質產品、服務的進口規模,持續為世界貿易、投資增長提供廣闊天地。與此同時,中國也將為世界提供更多優質產品,讓中國先進的5G技術、電動汽車、電商服務等惠及全球更多人民。
各國共同發展的路徑將更加寬闊。中國式現代化點燃了各國實現現代化的信心。正如一位非洲領導人所說,中國道路激勵著所有發展中國家,每個國家都能實現從無到有的發展。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發出了聚焦發展、重振合作的時代強音,為破解發展難題、推進全球發展事業貢獻中國力量。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支持全球發展倡議,70多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近30個國家和國際機構同中方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40億美元的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投入運作。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阿明娜·穆罕默德認為,在全球發展倡議框架下加強合作“是實現我們為人民和地球設定的共同目標的關鍵”。
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面對復雜變幻的世界形勢,中國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把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結合起來,同各國一道,以更寬闊的視野、更積極的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應對挑戰,推動世界走向更加美好、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