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2日電 題:世界關節炎日:守護關節健康 早診早治是關鍵
新華社記者李恒
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什么是關節炎?臨床癥狀有哪些?哪些人群易患關節炎?如何科學預防與治療?記者進行了采訪。
關節炎是小毛???科學正確認識
關節僵硬、腫脹,晨起時關節難以動彈,需要緩一緩才能活動;活動時常會感覺到關節的摩擦,有時甚至能聽到“咔嗒”聲或其他摩擦音……當身體出現這些癥狀時,可能患上了關節炎。
北京醫院骨科副主任王林介紹,關節炎是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其類型多樣,包括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等。其中,骨關節炎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主要與年齡增長、關節退行性變有關。骨關節炎的主要癥狀表現在關節疼痛、腫脹、活動不靈活等。
此外,外傷、過度運動、肥胖等因素也可能導致關節軟骨纖維化、潰瘍等,從而引發關節炎。
專家提醒,關節炎并非小毛病,雖然有些關節疾病有自限性傾向,靠機體調節能夠控制病情發展并逐漸恢復痊愈,但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仍是關鍵,可以防止疾病致殘,進一步控制和延緩病情。
老年人“專屬”疾???發病日趨年輕化
部分人群認為關節炎是老年人“專屬”疾病。專家提示,幾乎所有年齡段的人群都可能患上關節炎。近年來,年輕人關節炎的發病率也有上升趨勢,主要以創傷性關節炎、免疫性關節炎、感染性關節炎等為主。
王林說,程度激烈、持續時間長的過度運動,以及運動損傷,如韌帶等受傷后處理不當、不及時等都會增加創傷性關節炎發生風險。此外,有些年輕人可能患有銀屑病或有其他免疫系統缺陷,容易出現免疫性關節炎。秋冬季外部環境偏冷,患者關節周圍的血管循環不暢,寒冷、潮濕等因素會加重關節炎的癥狀,使疼痛癥狀變得更加明顯。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科副主任醫師劉強介紹,以痛風性關節炎為例,以前發病年齡基本在40歲以上,但近年來由于飲食結構的變化,發病年齡也日趨年輕化。體重過重、糖尿病等都可能誘發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患上關節炎。
專家特別提醒,臨床上發現越來越多四五十歲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膝關節疼痛等癥狀。比如,患者在做蹲、跪等動作,或者爬山、上下樓時,可能會引起關節疼痛。在日常生活中,要引起重視。
疼痛難忍才就醫?早診早治是關鍵
記者走訪多家醫院發現,門診中很多患者因為關節疼到難以忍受才去就醫。專家提示,患者從早期就要開始規范診治。
王林介紹,以骨關節炎為例,醫生會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癥狀和疾病發展階段,提出個體化和階梯化的治療措施。早期輕度骨關節炎患者應避免加重疼痛、腫脹等癥狀的活動;中度骨關節炎可通過熱敷水浴、功能鍛煉、藥物治療等緩解癥狀,延緩骨關節炎進展;重度骨關節炎可根據患者情況選擇關節置換等手術治療解除疼痛,改善關節功能。
如何做好關節炎的預防保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張波表示,關節和骨骼的健康重在平時保養,越早越好。合理膳食、控制體重十分關鍵。研究表明,體重每減輕約0.45千克,膝關節的載荷就會減輕約1.8千克,減輕體重能使膝關節炎的發病率降低25%至50%。
多位受訪專家建議,不要忽視疼痛,當關節出現疼痛或腫脹時,應及時就醫。處于疼痛急性期的患者,要減少關節活動,注意關節保暖,避免頻繁上下樓。患有關節炎的老年人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補充氨糖和軟骨素,以減輕關節疼痛度,改善關節功能。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改變日常生活中不合理的姿勢,如久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