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11月29日電 專訪|國際合作對文化遺產保護至關重要——訪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德國國家委員會秘書長格雷戈爾·希茨費爾德
新華社記者杜哲宇 褚怡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德國國家委員會秘書長格雷戈爾·希茨費爾德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文化遺產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國際合作對文化遺產保護至關重要。“只有通過古跡所有者、政府、研究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持續對話與合作,才能確保文化遺產得到可持續保護。”
德國萊比錫國際文物保護、修復和改造博覽會于本月早些時候舉行,本屆展會重點關注氣候變化給文物保護帶來的挑戰。希茨費爾德就這一議題指出,必須加強與環境部門和機構以及氣候保護專家的合作,才能更好應對該挑戰。“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雖然有地區性的劃分,但具體的保護工作始終需要合作和跨界思維。”
希茨費爾德對中國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贊賞。他說,中國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中國的相關機構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希望未來能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合作。
針對當前熱門的人工智能話題,希茨費爾德首先肯定了該技術在文物保護領域日益增長的潛力。他說:“人工智能為我們提供了巨大機遇,尤其是在文化遺產管理方面。該技術可以幫助我們識別或預測建筑物的損壞情況,比較具體案例,推薦修復技術和材料,甚至協助考古鑒定。”
但希茨費爾德也指出,目前人工智能還不能主導文化遺產保護,也不能取代文化遺產保護人員的專業知識。“人工智能技術的整合利用不是理所當然的事,首要任務是盡快將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現有數據數字化,以便人工智能能夠使用這些數據。”
希茨費爾德認為,推動文化遺產保護需重視宣傳的作用,尤其是向年輕人宣傳遺產保護的價值。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正在探索各種新形式,包括舉辦學生研討會、提供獎學金等,讓更多年輕人對保護文化遺產產生興趣。
萊比錫國際文物保護、修復和改造博覽會創立于1994年,是歐洲領先的文物博覽會之一,每兩年舉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