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巴黎2月11日電 新聞分析|巴黎人工智能行動峰會對合作、普惠與理性發展的思考
新華社記者羅毓
2月10日至11日,人工智能(AI)行動峰會在巴黎召開。峰會旨在建立一個包容而高效的AI國際治理框架。當前,AI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面帶來深刻變革,也伴隨數據安全、倫理和就業等挑戰。如何在全球層面加強合作、推進開放普惠的AI發展,并實現治理與發展的良性互動,是政策決策者和相關從業者面臨的問題。
AI全球治理亟需加強國際合作
AI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它還可能深刻改變社會結構,包括知識獲取、就業、信息傳播方式等。伴隨技術的發展,AI在安全和可信度等方面也存在風險。當前,全球AI治理格局分散,難以形成有效的全球規則。在此背景下,加強AI全球治理合作迫在眉睫。
德國聯邦顛覆性創新局的挑戰賽主管亞諾·科斯塔爾對新華社記者說,人們需要研究如何協調確保人工智能在世界不同地區得到發展,并造福于人類。人工智能已有數十年歷史,但它的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可以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法學院講師呂琳華表示,要加強在重要議題上的雙邊對話,比如如何設計機制鼓勵企業投入創新、如何出臺法律政策引導技術健康發展,以增進了解、爭取共識、尋求合作。目前全球學術界和產業界在治理層面仍缺乏溝通、比較割裂。AI產業的發展雖有競爭,但更需要共贏。
專注AI安全與治理的中國企業安遠AI創始人謝旻希認為,中國關于深度偽造、算法推薦及生成式AI的法規走在世界前列。歐盟人工智能辦公室正在制定通用型人工智能相關的行為準則,其實在某些實施細節上與中方做法有相似之處,這也反映了交流互鑒的必要性。
發展更開放、平等和普惠的AI
不少與會嘉賓認為,中國的開源大模型在推動“開放、平等和普惠”的AI發展方面有重要意義,不僅為全球開發者提供了輕量、低耗能、透明的工具,也帶動發展中國家更自主地開展技術創新。
謝旻希指出,中國在開源大模型領域表現亮眼,獲得國際認可。相比美國一些企業的“閉源”做法,中國阿里巴巴等公司更傾向于對外開放代碼,這不僅有助于外界監督AI發展,也能讓不同地區和行業根據自身需要微調,從而實現“普惠全球”的目標。但開源并非沒有挑戰,例如可能存在模型被濫用的風險。因此,如何在開放與安全之間找到平衡,仍然是全球AI社區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法國凱捷咨詢公司首席執行官艾曼·伊扎特在峰會上稱贊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的模型,認為其是一個開源、低能耗很好的例子?!昂芏嗳硕荚谘芯枯p量模型,這種模型效果也很好,但由于體積更小,因此能耗可能更低。從這個角度來看,DeepSeek做得很好。我對這些模型的信任在于它們的開源,這意味著有更高的透明度?!?/p>
針對非洲法語區的法律智能平臺LegOmnia聯合創始人讓-帕特里克·貝爾托告訴新華社記者:“非洲存在著各種問題,其中包括能源問題。60%的人口生活在能源不安全的環境中,無法實行美國那樣的高耗能發展模式。開源將促進平等,也將促進人們獲得更多的機會。DeepSeek的優異表現真的令人鼓舞,這為資源有限的非洲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p>
治理與發展需齊頭并進
如何兼顧人工智能的發展與安全,是另一個熱門話題。在擁抱AI帶來的紅利時,不能忽視對人類價值與未來社會形態的深度思考。
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副院長徐葳認為,目前最大的風險是不發展。真正的極端安全問題仍需大量科研論證。他還表示,隨著多模態AI識別技術的成熟,街頭隨便拍張照都可能泄露隱私,因此今后如何在保護隱私和獲取便利之間取得平衡可能需要進一步研究。
法國人工智能企業Magic LEMP創始人拉斐爾-達維德·拉塞里告訴新華社記者,人們需要從用途出發來思考監管,并認清AI對就業和社會未來的影響。例如AI可能摧毀一些工作機會,卻也能創造同等數量的新就業機會。關鍵是要深入探討未來社會的目標:如果人類的工作量減少了,是邁向知識型社會,還是走向消費和娛樂型社會?如果在未能回答這些問題前就盲目監管,將難以確保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清華大學智能法治研究院院長、法學院教授申衛星指出,強調安全是為了創造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而且,發展并不局限在經濟意義上,也包括社會福利的提高、人的尊嚴的保障。發展和安全不是一對矛盾,二者應相輔相成。所以在具體法律制度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把握這個度,以免過分強調某一方面而影響了另一方面價值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