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德國慕尼黑2月26日電 題:信心·活力·機遇——寶馬高管眼中的中國市場
新華社記者潘潔 劉向 馬志異
“世界上最大的乘用車單一市場”“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巨大的、不斷增長的、充滿活力的市場”“創新的引擎”……寶馬集團全球政府事務負責人格倫·施密特25日在接待中國企業家代表團間歇期間,接受記者采訪,這樣描述他眼中的中國市場,堅定表達在華投資信心。
2月24日至26日,中國貿促會組織中國企業家代表團訪問德國,推動兩國工商界深入落實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深化貿易、投資等領域務實合作。
施密特認為,當前汽車行業有三大趨勢——電氣化、數字化和可持續發展。“這些趨勢的融合和創新正在中國發生。中國不只是巨大的市場,更是創新的引擎。”
對不少跨國車企而言,中國市場的競爭無疑是激烈的,造車新勢力不斷加入,車企競爭達到新高度。
“這恰恰是中國市場的吸引力所在:充滿活力、不斷變化。我們通過參與中國市場的競爭,推動科技創新、突破邊界。”施密特說,如果想成為成功的全球汽車制造商,就需要在中國取得成功。
施密特將中國市場比作“訓練場”。激烈的競爭環境和強大的創新能力,可以讓跨國公司在中國接受面向全球市場的“培訓”,在迎接挑戰中不斷進步。
無懼失敗、不斷嘗試,探索無限可能,這是施密特眼里中國商業環境的一大特點。正因如此,寶馬集團始終堅持與中國伙伴攜手同行,不僅成立了華晨寶馬、光束汽車等合資公司,與近500家本地供應商密切合作,還在中國設立了德國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
“在中國擁有強大的合作伙伴是一個優勢。這不是依賴,而是成功。”施密特說,中國合作伙伴的不斷創新,為寶馬集團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的成功注入澎湃動力。
寶馬在2025年美國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發布新世代超感智能座艙,其中不少新技術得益于中國創新能力發揮的關鍵作用。例如,被稱為“智能神經中樞”的新世代操作系統X,其70%源代碼是在中國開發和優化的。
“我們和中國的合作是互利共贏的,也是具有戰略和長遠意義的。”施密特說,商業上的合作可以搭建橋梁,助力雙方攜手邁向未來。
談及汽車產業鏈當前面臨的關稅風險時,施密特表示,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高度全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方需要的是更多合作,而不是保護主義。“寶馬集團是全球化的企業,我們不需要關稅保護,而是要擁抱來自全球的競爭。”
施密特認為,盡管地緣政治對當前全球經貿合作帶來不利影響,但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逆轉,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依然大有裨益。
無論是來自中國本土車企的競爭壓力,還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構,都沒有影響寶馬集團深耕中國市場的信心。“長期以來,德國車企在中國發展勢頭良好。我們始終看好中國市場,將繼續堅定投資中國。”施密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