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莫斯科2月28日電 通訊|俄語話劇《我不是潘金蓮》引發中國戲劇熱
新華社記者黃河
自從在莫斯科的俄羅斯國立民族劇院首演以來,俄語版中國話劇《我不是潘金蓮》在當地持續火爆,場場演出座無虛席,劇院官網顯示未來兩個月的票皆已售罄。
話劇《我不是潘金蓮》根據中國作家劉震云同名小說改編,俄語版由中國青年導演丁一滕執導,去年9月在俄羅斯國立民族劇院首演,這也是該劇院第一次上演中國導演的戲劇作品。該劇院每月都會排演幾場《我不是潘金蓮》,目前已經排期到今年4月。
獨具匠心的舞美設計成為這部話劇的一大特色。一口大到非常夸張的倒置炒鍋既象征著劇目主題與生活日常相關,又預示著平凡的生活即將被打破,暗示著顛覆與不安。舞臺后方矗立一面貼有牡丹花紋的鏡子,像是映照另一歷史時空的窗口,為場景增添了懸疑而神秘的氣氛。
舞臺上,京劇造型的潘金蓮與融合網絡流行文化的武術招式,讓當地觀眾直觀感受到濃郁的“中國風”;獸面鼓手用中國鼓伴奏,賦予演員動作的節奏;話劇臺詞融入了俄羅斯觀眾熟悉的孔子箴言等中國文化元素。
丁一滕運用俄羅斯觀眾易于理解的中國元素,構建起整部話劇的視聽語言體系。為降低俄羅斯觀眾對中文語境的理解門檻,俄語版《我不是潘金蓮》直接將劇名翻譯成“我沒有殺死丈夫”。譯名直白地道出了故事核心,增加了對觀眾的吸引力。
“在創作過程中,我們針對俄羅斯演員和觀眾對劇本進行了改編,加入了很多俄式笑話,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丁一滕說。
在丁一滕指導下,俄羅斯演員對中國文化進行沉浸式體驗。在話劇創作過程中,他們掌握了中國傳統戲劇化妝藝術和舞臺動作,還體驗了川劇“變臉”。
話劇女主演瑪麗亞·斯莫利尼科娃在采訪中提到,俄羅斯演員從掌握腹式呼吸開始,逐步挑戰三五分鐘乃至十分鐘的武術動作。一開始,肌肉酸痛讓演員們頗感吃力,但當大家逐漸能堅持到十分鐘時,每個人都興奮不已。
演出結束后,觀眾阿納斯塔西婭告訴記者,她很好奇俄羅斯演員會如何演繹中國導演想要講述的中國故事,所以特意來看演出。“這場演出的中國元素易于讓俄羅斯觀眾理解,讓他們能輕松跨越文化差異并深入理解故事內核。”阿納斯塔西婭說。
另一名觀眾對記者說:“這部話劇的核心思想是有關‘寬恕’與‘不被過去束縛’,這深深觸動了我。很高興能看到中俄藝術家合作,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中俄文化交融的大膽創作。”
俄羅斯國立民族劇院院長娜塔莉亞·馬祖爾告訴記者,近年來,該劇院與中方展開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深入合作。今年恰逢“中俄文化年”,俄語版《我不是潘金蓮》上演十分應景,不僅帶來了新的藝術視角,也為雙方未來的戰略合作奠定了基礎。
“當然,這條路并非一帆風順。與音樂類演出和芭蕾舞相比,話劇領域的跨國合作仍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更多努力來構建長期合作。但只要雙方持續推動,我們相信這條文化交流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馬祖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