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加沙3月1日電(記者黃澤民)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之間的停火已維持一個多月。然而,加沙地帶的苦難并未結束。長達15個月的戰爭留下無數廢墟,亟待清理與重建。
盡管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可以返鄉,但家園早已不復存在。從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提出“清空”加沙地帶的爭議性言論,到各方圍繞加沙地帶戰后治理方案的爭論,所有跡象顯示:加沙地帶未來風雨飄搖。
漫漫的歸途
加沙地帶停火協議1月19日生效后,因戰火流離失所的大批巴勒斯坦人終于踏上返鄉路。聯合國2月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已有超過56.5萬人從加沙地帶南部返回北部。記者在加沙地帶中部“內特扎里姆走廊”看到,這一區域已無完整建筑,返鄉的人們在泥濘中艱難前行,拎著塑料桶或肩扛編織袋,面容焦慮、神色迷茫。
“內特扎里姆走廊”是一條長約6.4公里的公路,自加沙地帶中北部與以色列交界處向西北方向延伸至地中海沿岸,將狹長的加沙地帶一分為二。2023年10月沖突爆發后不久,以軍即控制這條戰略通道,阻斷加沙地帶巴勒斯坦人南北通行。為開辟軍事控制區,以軍夷平了這條公路南北兩側、寬度共計數百米區域內的絕大部分建筑。
2月19日,在加沙地帶北部拜特哈嫩,一名女孩站在臨時帳篷外望向遠方。新華社發(里澤克·阿卜杜勒賈瓦德攝)聯合國2月11日發布的報告說,加沙地帶92%的房屋在沖突中損壞或被摧毀。不久前,29歲的巴勒斯坦人賽義達·阿耶什回到闊別數月的加沙城,她無法辨認出任何熟悉的景象。本輪沖突爆發后,阿耶什一家五口從加沙地帶北部逃離,在南部多次輾轉,只為尋找一處安全的避難所。
“在南部,我們經歷了最嚴酷的苦難、恐懼和饑餓,所謂的安全根本不存在。以色列軍隊承諾的保護不過是謊言。”阿耶什在地中海岸邊對記者說,“一切都變了,甚至連海浪都像在悲鳴。”
盡管停火協議生效以來,輸入加沙地帶的物資顯著增加,準入條件有所改善,但當地巴勒斯坦民眾的生活依舊非常艱難。聯合國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加沙地帶的淡水生產和供應量僅為2023年10月沖突爆發之前的四分之一水平。
2月18日,在加沙地帶北部城鎮拜特拉希亞,一名男孩在篝火邊取暖。新華社發(馬哈茂德·扎基攝)物價居高不下進一步加劇了民眾的生活壓力。根據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市場監測數據,加沙地帶的食物和非食物商品價格雖有所下降,但仍遠高于沖突爆發前的水平。此外,聯合國方面說,約有100萬名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急需援助,以應對惡劣天氣。
2月6日,加沙地帶遭遇暴雨和強風。記者在代爾拜拉赫地區見到巴勒斯坦人奧姆·艾哈邁德·拉姆利,她正在“搶救”自己僅剩的物品。“這里不是家,只有一些勉強能起到保護作用的布條。”拉姆利指著破裂的臨時帳篷告訴記者,“現在,連這些布也沒了。暴風雨卷走了一切,包括我們最后的希望。”
這是2月18日在加沙地帶北部城鎮拜特拉希亞拍攝的一處廢墟間的市場。新華社發(馬哈茂德·扎基攝)脆弱的停火
加沙地帶停火協議生效后,雖然沖突雙方勉強停火,但對協議的落實,特別是釋放在押人員的進程一直磕磕絆絆。種種跡象顯示,加沙地帶的停火只是以色列與哈馬斯均接受的“緩兵”之舉,戰爭實際上并未結束。
根據停火協議,以色列和哈馬斯本應于2月3日開啟第二階段停火談判,討論釋放以方其余被扣押人員以及以軍從加沙地帶撤出等事宜。然而,雙方并未進行實質性談判。
第一階段停火定于3月1日結束。2月27日,以色列與哈馬斯進行第一階段停火中最后一批被扣押人員移交。斡旋方埃及同日說,關于第二階段停火的間接談判當天啟動。
2月27日,巴勒斯坦獲釋人員回到加沙地帶南部汗尤尼斯,與親人團聚。新華社發(里澤克·阿卜杜勒賈瓦德攝)巴勒斯坦《圣城報》日前播發的一篇評論指出,第二階段停火的命運及其實施的可能性充滿不確定性,因為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為其設定了幾乎不可能的條件:解除哈馬斯等抵抗組織的武裝,徹底消滅哈馬斯的軍事和政治存在等。這些條件不僅難以實現,也為以色列未來重啟軍事行動埋下伏筆。
以色列國家安全研究所的分析文章指出,以色列對哈馬斯持續15個月的軍事行動并未實現其主要作戰目標,即徹底摧毀哈馬斯的軍事和治理能力。哈馬斯依然保持著基本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因此,對內塔尼亞胡政府而言,此番與哈馬斯停火只是某種階段性操作,可預見的是在時機成熟時會重新按下“戰爭鍵”。
這是2月19日在加沙地帶北部拜特哈嫩拍攝的斷壁殘垣。新華社發(里澤克·阿卜杜勒賈瓦德攝)無望的未來
加沙地帶這片土地的未來依然充滿不確定性。首先,美國總統特朗普于1月25日提出“清空”加沙地帶的設想,稱希望埃及和約旦接受并安置來自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這一言論遭到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國際社會強烈反對和批評。
以色列地區外交政策研究所的分析文章指出,特朗普的提議缺乏系統性和可行性,更像是一個未經深思熟慮的極端建議。他試圖將商業原則應用于外交政策,通過提出一個激進的方案來推動實現最終目標,但這種做法忽視了各方的利益和現實制約因素。除以色列外,其他潛在利益相關者似乎對這一提議毫無興趣。
2月19日,在加沙地帶北部拜特哈嫩,人們走在建筑廢墟間。新華社發(里澤克·阿卜杜勒賈瓦德攝)關于戰后加沙地帶的治理和重建問題,各方仍在爭論。可能的選項包括多國參與的共管機制,或由巴勒斯坦內部各派別成立聯合委員會等。截至目前,尚未出現一個被各方接受的方案。以方有觀點認為,讓哈馬斯完全退出加沙地帶絕非易事。
首先,哈馬斯仍在管理人道主義援助的分配,并保持其對加沙地帶的控制。過去幾個月,隨著以軍方將行動集中在加沙地帶北部,哈馬斯重新確立其在該地帶中部和南部地區的權威,恢復了當地居民的基本生活秩序。
其次,哈馬斯在加沙地帶依然擁有廣泛民意支持,該組織依舊是一支能有效管理加沙地帶民生方方面面的政治力量,其控制力在某些領域甚至有所加強。
2月20日,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在加沙地帶南部汗尤尼斯被扣押人員遺體移交現場警戒。新華社發(里澤克·阿卜杜勒賈瓦德攝)此外,加沙地帶民眾對這片土地的堅守也是不可忽視的現實。在中部努賽賴特難民營一處帳篷前,72歲的巴勒斯坦人納迪婭·納吉向記者講述了她的一生。從孩提到古稀,經歷過無數次戰火與沖突的她始終相信,巴勒斯坦的土地終將屬于巴勒斯坦人民。納吉指向一處斷壁,上面醒目的紅字寫道:“我們在這里,將永遠在這里!”這句話不僅是她的心聲,也是無數巴勒斯坦人對家園的堅定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