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墨西哥蒙特雷3月7日電 行走拉美手記|墨美邊境汽車業者艱難應對“關稅漩渦”
新華社記者吳昊
在墨西哥北部城市蒙特雷,墨西哥塔佩克斯公司生產主管何塞·雷耶斯注視著流水線上翻飛的安全氣囊布料。“每增加1%的關稅,路上就會少許多行駛的卡車。”這名從業十余年的資深工程師感嘆道。
從供應商處接收布料卷,裁剪后組裝成安全氣囊,折疊完成后送往200多公里外的美國,由當地客戶最終組裝……作為新萊昂州州府上百個工業園區眾多企業中的一員,該企業有500多名工人,主要從事安全氣囊的生產,每個環節都高度依賴人工。
多年來,美國汽車供應鏈已深度嵌入美墨加三國。墨西哥政府數據顯示,2024年墨西哥汽車產業取得歷史佳績,產量接近400萬輛;蒙特雷所在的新萊昂州汽車產業出口額突破200億美元,占全州出口總額的35%,為12萬工人提供了穩定就業。
3月5日,美國白宮新聞發言人卡羅琳·萊維特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參加新聞發布會。萊維特說,美國總統特朗普決定,給予福特等三大汽車制造商為期一個月的關稅豁免,對其通過美墨加協定從墨西哥和加拿大進口的汽車產品免除25%的進口關稅。新華社記者胡友松攝
美國對進口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產品加征25%關稅措施本月4日生效。兩天后,美國又宣布調整措施,對符合“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美墨加協定)優惠條件的進口商品免征關稅。盡管如此,相關豁免政策只持續至4月2日,屆時美國計劃宣布實施新一輪關稅。籠罩墨西哥汽車業的關稅陰云并未完全消散,就像在精密運轉的機械齒輪間撒入鐵屑,正打亂蒙特雷這座工業城市原本有序高效的生產鏈條。
當地勞動密集型企業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需要熟練工人維持產能,另一方面又面臨裁員降本的壓力。雷耶斯指出,如果將汽車線束、安全氣囊等生產轉移至美國,高昂的人工成本將導致運營困難,因此相關產業或許仍會留在墨西哥,但企業不得不在保生產與控成本之間艱難抉擇。
“我們的生產流程是北美汽車產業鏈密切協作的縮影。”在蒙特雷阿利安塑料公司車間里,總經理費利佩·比利亞雷亞爾向記者介紹,公司生產汽車前后車燈外殼,以及內部天窗框架、手套箱、扶手和后視鏡區域的塑料包覆件,供應給知名汽車制造商,是“墨西哥制造、加工和出口服務行業計劃”的典型代表。
在這項計劃幫助下,像阿利安塑料公司這樣的出口導向型企業憑借區位和成本優勢,在北美市場站穩了腳跟。而如今,這些企業卻被卷入“關稅漩渦”中。
從美國進口塑料顆粒,在墨西哥注塑成型后將半成品運回美國進行組件安裝,再返回墨西哥進行整車組裝,最后將成品車出口到美國市場……“原本企業只需承擔材料和加工成本。現在每個環節都可能被征收關稅,累計稅率可能高達70%。”比利亞雷亞爾眉頭緊鎖地說。
這是2024年12月12日拍攝的墨西哥第三大城市蒙特雷的城市風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李木子攝
在蒙特雷一處辦公樓,新萊昂州汽車產業集群負責人曼努埃爾·蒙托亞的記事本上,“不確定性”一詞被用紅筆反復圈畫。
“歐洲和亞洲制造商積極推進新技術開發,北美卻被困住了。企業就算再能控制成本,但面對不確定性,無論多好的計劃也難以落地。”蒙托亞無奈地說。
“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停工?如何妥善處理員工安置問題?在最壞情況下,是否需要暫時關閉部分工廠?”蒙托亞和同行們憂心忡忡,從業者都在溝通和商討應對策略。
在蒙托亞看來,無論是多環節征稅,還是將生產轉移至美國,增加的成本都將如多米諾骨牌般層層傳導,最終落在整車價格上。
“全球各地都在推進區域合作,而美國卻堅持貿易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美國人將為此付出代價。”蒙托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