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屬于博鰲的最好時候
3月的博鰲
木棉花、三角梅正開得熱烈
滿城的橙紅、玫紅與新綠
在海天的映襯下
南國小城愈發動人
萬泉河、九曲江、龍滾河
三江在此入海
玉帶灘上
一側是南海的浩渺
一側是內河的溫柔
河海交匯處
沙洲島長長如一彎亮月落在其間
自然的鬼斧與人類的棲居
在這里結合得天衣無縫
(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海港邊
棲息著一只一只小小的漁船
船板上斑駁的印記里
藏著這里一代代漁民過往的故事
博鰲之名
源于“魚多魚肥”的俚語
唐代時
這里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補給站
明正德《瓊臺志》也有相關記載
明清兩代
萬泉河上的疍家人
世代以船為家、耕海牧漁
他們的漁船載著珍珠與沉香
在萬泉河的柔波里寫下流動的商埠軼聞
似乎從那時起
便注定了這里些許的與眾不同
不過人們說
博鰲的魂不僅在海里
還在煙火里
靠海吃海
居住在這里的人們
最有福氣的該是他們的味蕾
夜市支起鐵架
炭火炙烤的和樂蟹泛著琥珀色的光亮
老板娘麻利地拆開蟹殼
膏黃淌進瓷碗時
連海風都跟著咽口水
穿花襯衫的阿叔推車叫賣“清補涼”
椰奶里浮著通心粉、龜苓膏
和煮得透亮的冬瓜薏
一勺舀下去
冰涼沁甜直抵心尖
而最動人的
是博鰲老街的晨昏
青石板路上
騎樓廊柱斑駁
南洋風與閩南韻在檐角交織
阿婆坐在門檻上削椰子
刀鋒過處,椰香四溢
老茶館里
一壺鷓鴣茶配一碟薏粑
茶客們用瓊語閑話“古早”故事
巷尾阿姐的竹匾上
九層糕蒸騰著糯香
隔壁阿公的陶罐里
自釀的椰子酒正咕嘟冒泡
酒香纏住路人的衣角
叫人忍不住掀開草簾討一杯嘗
當海平線的落日沉入南海
玉帶灘成了金色的琴鍵
趕海人彎腰拾貝
身影被拉長成五線譜上的音符
而燈塔亮起
照亮的不只是歸帆
還有亞洲共同體的光
2001年
博鰲小鎮被按下快進鍵
博鰲亞洲論壇的誕生
像一場恰到好處的精準適配
——三江匯海
就像亞洲多元文明的交融
政商學界的提案與海風聲、船槳聲
在某個維度悄然共振
每年此時
論壇的“頭腦風暴”席卷小鎮
今年年會的主題是
“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
會期為3月25日-28日
開幕大會將在今天中午召開
(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翻開本屆論壇年會議程
加快構建新能源體系,共創世界綠色未來
人人享有健康的共同未來
釋放區域自貿安排的更大潛力
創想與創造:青年引領的可持續未來
人口老齡化與養老金改革
全球南方:共同邁向現代化
AI:如何做到應用與治理的平衡推進
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與方案
開放與互聯互通,區域一體化的未來
女性圓桌
綠色電力的共建與共享
跨境電商合作:互惠共贏的貿易新動能
大變局下企業的應對之道
......
思想的碰撞如海浪般澎湃
4天的會期里
全球各方人士紛紛提出
更多富有價值的“博鰲方案”
這座瓊海東岸的小鎮
不僅用另一種方式注解著海南
也早已成為開放中國的生動縮影
(新華社記者 劉紅霞攝)
如今的博鰲
是折疊的時空
東嶼島上
5G無人駕駛車穿梭于椰影間
海港內
漁民還會用羅盤與星象辨位
老宅改造成的民宿里
黎錦壁掛與智能聲控燈共處一室
年輕人在電子屏上劃動的手指
與老漁民結滿繭的掌心
共享同一片潮汐的節拍
(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有人問
“一個小鎮如何承載亞洲的重量?”
答案或許藏在三江口的潮汐里
漲潮時,海水倒灌
帶來遠方的養分
退潮時,河水流淌
留下本土的饋贈
博鰲的智慧
正是在這“進與退”的平衡里
形成了海浪里的共識
博鰲很小
小到能聽見每一朵浪花的私語
博鰲也很大
大到能裝下整個亞洲的呼吸
此地潮平,彼岸星垂
漁火搖櫓,客話潮聲
最是博鰲好時節
今天的頭條,當屬博鰲!
來源:新華網寶藏青年工作室、新華社海南分社、新華網海南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