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4月18日電 題:海南自貿港:乘封關之勢,拓發展新局
新華社記者吳茂輝、王與點
今年是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擴大開放之年。近日,記者深入海南多地走訪看到,自貿港政策正加速落地,提升企業和群眾獲得感。隨著封關運作臨近,人們對這片改革開放熱土的未來更加充滿期待。
一箭十八星!3月12日,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首次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長征八號遙六運載火箭將千帆星座第五批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標志著我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已具備雙工位發射能力。
商業航天加速“起飛”,是海南自貿港建設成型起勢的生動縮影。“封關后,我們將充分發揮自貿港政策優勢,進一步推進與全球伙伴在衛星、火箭、數據服務、航天旅游等領域的合作互動。”文昌國際航天城管理局副局長肖琳說。
這是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一號發射工位。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同樣熱潮涌動。在中國農科院國家南繁研究院,軌道式作物表型數據采集平臺正顛覆傳統育種。該設備搭載多光譜、熱紅外等6種傳感器,30秒內可完成一株作物數據采集,使培育篩選新品種的周期從10年縮短至4年,成為我國“智慧育種”的一個重要突破。
依托資源與政策雙重優勢,崖州灣科技城邁入發展快車道,截至2月累計入駐企業13019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78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2家。南繁研究院科研骨干李藝超說,相信封關運作后,科研人才跨境流動將更加便利,企業聚集效應更加凸顯,為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博鰲一齡生命養護中心,寬敞明亮的康復診療大廳里,多名患者在治療師指導下,利用器械緩慢進行康復訓練。在一個醫療設備房間內,來自法國的設備工程師大米正全神貫注地調試一臺治療儀。
樂城先行區享有特許醫療、特許經營、特許研究和特許國際交流等特殊優惠政策。2024年,樂城先行區特許藥械使用5.14萬人次,接待醫療旅游41.37萬人次;特許藥械累計引進超460種,多款產品填補國內空白。
在大米看來,封關運作后,海南自由貿易港在進口設備、前沿技術和國際客源等方面的核心優勢將進一步凸顯。“我們密切關注封關進程,爭取打通法國醫療器械直通海口的進口通道,并提前開展員工數字化報關培訓。”大米說。
巨大的機庫內,大大小小的飛機正在進行起落架更換、發動機維修、機體噴涂等作業;機庫外的停機坪上,來自蒙古國、越南、荷蘭等境外航司的飛機有序停放、排隊待修。這是海南自貿港一站式飛機維修產業基地的日常景觀。
自2022年2月投產以來,該基地業務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已完成1800余架飛機、約4.4萬多個航空零部件的維修工作及超過200架飛機的噴涂工作。未來,該產業還將向飛機拆解、航空零部件制造與再制造、航空資產管理等全產業鏈延伸。
這是第五屆消博會三亞國際游艇展水上展區。(新華社發)
三亞臨春河畔,來自中國、英國、意大利、法國等國家的約150艘游艇集中亮相,勾勒出第五屆消博會三亞國際游艇展區的水上畫卷。得益于入境“零關稅”、免擔保等政策,海南游艇旅游產業發展已有較好基礎。數據顯示,三亞游艇登記量超1400艘,2024年全年出海12.79萬艘次,接待游客超90萬人次。
展望自貿港封關運作,業界人士期待進一步優化相關政策,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希望自貿港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讓‘大眾玩游艇’成為可能,推動三亞‘千艇之城’真正建設成為‘亞太游艇之都’。”三亞市郵輪游艇協會會長林明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