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軍表示,針對當前的形勢,省疾控中心將展開對蜱蟲的應急監測,已選擇了生態環境與河南發病區類似的戶縣、眉縣為監測縣,下周即將召開監測培訓會議,培訓監測方法,部署監測和采樣工作。
省疾控中心昨日專門下發文件,擬選擇戶縣和眉縣作為我省人粒細胞無形體和白蛉病毒的監測點,在進行出血熱監測的同時開展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監測工作。
監測的主要對象包括:疑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人,老鼠等立克次氏體和病毒的宿主動物,傳播媒介蜱螨。監測主要內容:監測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例;監測蜱螨的帶毒狀況;監測野鼠的帶毒情況;對病人、宿主、媒介采樣;對各類樣品進行血清學、病原學和分子生物學檢測。
王敬軍表示,綜合“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流行病學特點及病原分離情況,該病以蜱傳播為主,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風險的主要措施,公眾應避免或減少接觸到蜱,如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疑似癥狀或體征時,應及時就醫。
河南蜱傳疾病防治動態
衛生部專家組赴河南調查
據新華社電 昨日,衛生部派出專家組專程奔赴河南省商城縣進行調查蜱蟲中毒疾控、醫療救治等情況,同時為當地現有的蜱蟲患者進行臨床診斷。另悉,衛生部專家組今日也將趕赴蜱蟲中毒事件“重災區”信陽,除了對當地現有的患者臨床診斷,還將調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患者病因。
今年,解放軍一五四醫院共接收這種病人137人,病人大多來自商城縣,目前在醫院接受救治的共有7人。這些重癥病人大多當初被誤診為感冒,到當地村衛所進行輸液治療以致耽擱了病情,發病七八天后才來到這家醫院。
致病病原體仍未能確定
據新華社電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李德新昨日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此次河南發生的蜱傳疾病具體致病病原體尚未最后確定。
據了解,蜱可攜帶多種病原體。李德新說,多種病原體可引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包括無形體感染和病毒感染等。“不排除是無形體感染,但也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因為已從有的病人檢測物中發現布尼亞病毒。”李德新說。
李德新介紹,2006年我國首次發現無形體是一種細菌,之后中國疾控中心開始對人無形體病進行監測、研究,全國很多地方都在開展這項疾病防控工作。
2009年,中國疾控中心的研究發現,在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的病人當中,有一部分人沒有無形體感染的證據,“這提醒我們除了無形體以外,可能還有別的病原體。”
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說,蜱傳疾病是一種常見疾病,以前就有,只不過是這次傳播了新的病原體。
衛生部發布蜱防控知識
衛生部網站9日發布“蜱的特點及預防控制知識”指出:綜合“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流行病學特點及病原分離情況,該病以蜱傳播為主。因此,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風險的主要措施。
預防該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導公眾避免或減少接觸到蜱,并告知公眾如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動史,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疑似癥狀或體征時,應及時就醫。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