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小區內詢問了多位街坊,他們皆表示“印象中別墅就是番禺區供電局的”,沙園社區居委會主任蘇小姐也未否認有此說法,但蘇小姐稱她接手居委會工作后一直聯系不到別墅的真正業主,“如果能找到業主,那些給閑置別墅‘遮羞’的彩條布也不用居委埋單啦”。
那別墅的產權信息國土房管局是否有登記呢?當記者嘗試根據閑置別墅的門牌號,到番禺區國土房管局查詢時,結果卻是查無此房,工作人員稱有可能是房產證上的地址與門牌地址不同。
據小區業主陳先生介紹,當初拿地蓋別墅辦理產權手續都是通過番禺房地產聯合開發有限公司辦理的。23日下午記者向該房地產開發公司了解情況,公司綜合辦公室的盧先生告訴記者,多年前公司只是代為辦理手續,而非開發銷售,所以掌握的業主資料有限,“小區是上世紀90年代初建成的,地皮的審批手續估計在80年代就已辦理。這么多年過去了經辦的老同事多已退休,相關檔案搬遷多次已很難查詢到了,何況查到一手業主也無法證明他就是現在的業主”。
多方查詢皆無法查明別墅的真實業主,記者直接找到了番禺區供電局。供電局黨群工作部的何小姐答復記者稱,“這些別墅不是供電局名下的物業,我本人也不了解別墅的情況”。
這價值數千萬的20棟別墅究竟是何人的物業?如此閑置下去既是巨大的浪費,又存在著安全隱患。如能將其盤活,提供給有需要的人居住,豈不好?“不知這位神秘的業主到底是怎么想的。”街坊們很不解。(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林世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