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散6年母子團聚
上小學后,每當老師布置寫與父母有關的作文時,要強又孤單的張紹華便會趴在桌上,大哭好一陣才能緩過神來。他竭力搜索著和媽媽有關的記憶碎片,想去珍藏,卻發現少得可憐。
讓他做夢也沒想到的是,音信全無了6年的母親竟會回到自己身邊。在他上三年級的一天,他被老師叫到室外,指著一個不能直立行走的女子對他說,“這是你媽媽,帶她回家吧”。原來,因多年在第三任丈夫家中未產下一子,她被送了回來。
顧不上取書包、也未細問來龍去脈,生怕媽媽再被“搶走”的張紹華忙把她帶回家。扶她坐在凳子上后,用開水泡了饅頭加糖,見媽媽吃得很開心,一直在笑,張紹華也就跟著一起笑。“就像從天上掉下來一樣,我也是個有媽媽的人了”。
從那一天起,身材瘦削的張紹華成了媽媽的保護者,有哪個小孩敢說她是啞巴,他就會和他們打架。“她很安靜,看見小孩子就笑呵呵的,不像村里面另外兩個啞巴,經常嚷嚷,還打小孩子”。
因媽媽肌肉變形,不能直立行走,懂事的張紹華便在每次吃飯時,將飯菜夾到碗里,端到媽媽身邊。
考上大學走出大山
有愛不能說,有苦不能言。雖然一生的青春被毀殆盡,但心底的愛美之心仍未泯滅,每當閑暇時,啞女便掏出紅色的頭繩,將凌亂的長發梳理整齊。
看到這一幕,張紹華暗下決心——一定要考上大學,讓媽媽過上好日子。此后,張紹華發奮學習,在生活上也更加勤儉,目的是用節省下的錢給家人買些好吃的。
“我知道媽媽肯定會想兒子,記得從前離開村子去上高中,每次放假回家,剝一塊兒糖果放她口里,她都會很高興,笑得合不攏嘴”,張紹華說,在最痛苦最絕望的時候,媽媽是他內心堅強的支柱,仿佛找到了生命的原動力。
長期過度疲勞雖然換來了好成績,卻讓張紹華的身體吃不消。高中時,張紹華就出現頭痛、心臟突然顫抖等不良反應,但他卻不敢告訴媽媽,怕她擔心。
雖然不能言語,但啞女卻無聲地傳遞著對兒子的愛。在張紹華離開家去學校的頭幾天,啞女都會拖著殘疾的雙腿,在村口到處找兒子。
“媽媽其實心靈手巧,會納鞋底,補衣服,擰繩子,還會自己洗衣服,甚至還會燒火呢!”張紹華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從河南鄭州大學畢業后,張紹華又以優異的成績被中科院空間物理系錄取為博士研究生。
博士兒子多方求醫
就在一切向好的時候,厄運再度降臨至這個飽受歲月摧殘的啞女身上。
2008年,啞女的左額頭處突然長出一塊指甲大小的異物。家人帶啞女到縣醫院,做了切除手術。可不到半年,在同樣的位置,又長出與此前相同的異物。
今年春節過后,啞女頭上的“犄角”長得飛快,短短三四個月的時間,就由原來的幾公分長,猛然增長至逾20公分長。因農村多有“異物生邪”的說法,且擔心村民們受“驚嚇”,啞女的出門次數也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