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傳統的佳節--端午節已經不遠,但粽子市場已經熱了起來。下午上街購物發現,各大超市、食品商店,都把粽子擺在醒目位置。看了看價格,散裝本地產僅僅10元左右1斤,而包裝豪華的粽子,260至1180元不等。
中國人重視傳統節日,端午節吃粽子是傳統習俗,有需求就會有市場,由于有不少人要送禮,其中還有一部分要送給比較尊貴親朋或領導,于是出現了豪華的禮品盒粽子,這是市場經濟規律使然。
在粽子柜臺轉了幾圈后,我有一個感覺,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以往的粽子都比較平民化,這幾年經濟發展更快了,商業氣息越來越多地滲透進了文化傳統節日,使平民化的粽子變了味,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也隨之變味。
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本是寄托對屈原的緬懷之情,包含的是一種濃濃的人情味。然而,高價位粽子的出現,讓端午節應有的文化內涵漸行漸遠。一味地追求包裝上的奢華,最終“櫝”勝于“珠”,只會讓傳統節日的“味”越來越淡,而“買的人不吃,吃的人不買”的怪現象也會越來越普遍,作為商家,除了在商品質量上下工夫外,更應該在文化包裝上下工夫。
在超市遇某事業單位工作的朋友小黃,說到端午節吃粽子,她感慨地說:“特別懷念小時候過端午,家家戶戶都是自己包粽子,一家人聚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包粽子,家人之間的感情也能交流,那樣的端午才更有味。”(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