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根收緊玩不轉訂單減少缺活干中小企業比08年還難!
入夏以來,盡管天氣愈來愈熱,位于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中小民營企業卻有“過冬”的感覺。一方面,去年以來央行8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讓銀行驚呼“差錢”;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由于貸款融資難,資金鏈緊張,越來越“玩不轉”。在央行緊縮銀根以及勞動力成本提高、歐美市場萎縮等因素的多重擠壓下,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企業日子難過。
江蘇銀企都差錢
江蘇省鎮江市的鎮陽電子元器件廠是一家民營企業,主營業務為電腦接插件的生產和銷售。廠長毛敏告訴記者,年初還有30多名工人,現在只剩下不到10人了。但即使這樣,由于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工廠資金無法周轉,甚至發不出工資,他不得不尋求從其他民間渠道獲得資金,比如從一些民間的貸款公司借款,但高額的利息又讓他望而卻步。
毛敏說,今年由于央行貨幣政策趨緊,江浙一帶的民間借貸市場活躍起來。從民間貸款公司獲取貸款很容易,手續十分簡單,只需用房產做抵押,就能很快獲得資金,解燃眉之急。但隨后的高額利息卻嚇死人。短期借貸月息4%-8%,甚至15%。盡管通過討價還價,短期月息可能降至5%或4%,但折合成年利率則高達48%-72%。
“到銀行貸款難啊!人家總是說差手續,或者推說領導還沒批。其實就是不肯貸。”毛敏無奈地說,由于央行收緊銀根導致資金鏈緊張,當地不少店鋪一夜關門。而能夠勉強支應的日子也不好過。在過去寬松的貨幣政策下過慣了的中小企業,一旦信貸資金緊縮,其資金不足且缺乏有效管理的弱點就暴露出來。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自然不愿向中小企業提供信貸。
“如果把板子打在銀行身上,銀行叫屈。因為準備金率一次次提高,銀行也感覺到‘差錢’。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只好惜貸。這是大環境決定的。”毛敏的兒子、在建行鎮江分行工作的毛震爭辯道。
浙江企業扎堆倒閉
趨緊的貨幣政策下,長三角一帶的中小企業普遍鬧起了“錢荒”。甚至出現大量企業處于停工、半停工狀態。就連素以小商品聞名的浙江省溫州市,竟也出現了中小企業因貸款無門而“扎堆”倒閉的現象。繼溫州樂清老牌企業三旗集團瀕臨破產,本月又傳出溫州知名餐飲連鎖企業波特曼資金鏈斷裂而倒閉的消息;幾乎同一時間,溫州另外一家知名企業江南皮革也因為巨額欠款而倒閉。
據溫州市經貿委監測顯示,今年前3個月,該市眼鏡、打火機、制筆、鎖具等35家出口導向型企業銷售產值同比下降7%,利潤同比下降30%左右。同時,這些企業訂單金額出現減少趨勢,單筆訂單平均金額比上年同期下降的占16.7%。這些企業中虧損的占四分之一還多,僅三成企業利潤保持增長。行業平均利潤率為3.1%,利潤率超過5%的企業不到10家。“比2008年還要艱難。”浙江省中小企業局辦公室主任蔡章生認為。
浙江省中小企業局發展規劃指導處處長應云進也表達了相似看法,他表示,長期以來,中小企業習慣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下生存發展,所以每次宏觀調控伴隨銀根緊縮,總有一些企業在一夜間猝死。“資金管理,是中小企業最薄弱的。一旦信貸緊縮,他們的融資問題就會暴露出來。”
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周德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央行貨幣緊縮政策不改的情況下,不少溫州企業為解燃眉之急,無奈下走的是民間借貸或者高利貸的路子,這樣造成企業融資成本一路水漲船高。而貸款之后高企的還款利息則讓企業不堪重負,極易造成資金鏈斷裂。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做了一次調查,發現溫州各大銀行貸款利率已經全面上浮30%到80%。銀行貸款雖然已經不便宜,但也只有少數企業能拿到,更多貸款無門的企業只能走民間借貸的渠道,目前溫州地下融資的規模已經突破18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