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16年心血,67歲的武功縣武功鎮坡底村村民屈耀鋒,實現了他51歲時立志要實現的夢想。如今,武功鎮200多農戶,靠種植屈耀鋒培育出的黑小麥,收入比往年提高了4成。
售價比普通小麥高四成
昨日(6月2日)上午,在坡底村一片收獲在即的麥田里,屈耀鋒摘下一棵飽滿的麥穗捧在手心,“再過十幾天就要豐收了,村民們忙了一季,糧食打了對大家是個交代。地里的這些麥子從表面看,與普通小麥沒啥區別,產量和種植方法也和普通小麥一樣,但它磨出來的面粉是黑色的,其中所含各種微量元素和氨基酸,明顯高于普通小麥。正因為此,它在市場上的收購價要比普通小麥高40%-50%。”
只有初中文化的屈耀鋒,被坡底村的村民們尊稱為“屈研究員”。上世紀60年代末,屈耀鋒在原坡底村大隊農業試驗站任技術員,從那時起,他對農業新產品培育產生了濃厚興趣。從那以后,他一直堅持自學各種遺傳育種學、小麥栽培學、植物保護學、土壤肥料學等方面的知識。
16年沒給自己放一天假
1995年,屈耀鋒看到一些關于黑色食品營養價值高而備受青睞的報道。“我那時想,咱老陜喜歡吃面,能不能培育出一種黑小麥,讓大家在吃面的同時,吃出健康。現代農業大量應用化學肥料和農藥,已經有很多食品危害,黑色食品可增強人們身體免疫功能,結合我多年所積累的育種知識,我覺得我的想法一定能實現。”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屈耀鋒的黑小麥研發一開始就面臨無經費、無人幫助的局面。為實現自己的愿望,屈耀鋒靠向親戚朋友借貸,動員全家人,在自己責任田里開始了自己的試驗。
屈耀鋒說:“這16年來,我沒給自己放一天假。黑小麥的育種播種、田間管理、觀察記載、收獲、種子晾曬保管,都必須按時規范化操作實施,不能出一點差錯。早幾年培育出的黑小麥,畝產只有四五百斤,比大田推廣的白小麥產量低40%。如果靠這樣的產量,農民種植不增收,企業深加工經濟效益低,消費者購買價格也高。”
兒子屈國榮說:“父親有時候半夜醒來都會跑到地里去。經過多次人工有性雜交。”
當地已有200戶種了黑小麥
屈耀鋒還培育出了綠小麥、黑冬谷等新品種。經省農業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測試,新品種中所含各種微量元素,大大超過普通的小麥和谷物。今年,坡地村及附近兩個村莊,有200多農戶種植了400畝黑小麥。村民張坪說:“這些黑小麥全簽了銷售合同,收購價格比普通小麥高40%,現在就等著過幾天收割了。”
身體微胖、膚色黝黑的屈耀鋒,看上去身體非常硬朗,他說,“我雖然窮,但我卻活得很充實,我每天都有干不完的工作,想不完的問題。看到黑小麥給周圍村民帶來實惠,我覺得很滿足。以后,我還想培育出更多更好的農作物品種,讓更多農民增收。”(西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