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這次是中國科學家離諾獎最近的一次。”昨晚,以色列人達尼埃爾·謝赫特曼因發現準晶體而贏得2011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消息傳來,滬上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在興奮之余也表示:我國的準晶體研究也已經位居世界前列,相同的發現只比謝赫特曼晚了兩三年,也對此項學術作出了不小貢獻。
諾獎授予以色列科學家
1982年4月8日上午,謝赫特曼借助電子顯微鏡獲得一幅晶體衍射圖,即日后所確認的“準晶體”。對此,諾貝爾化學獎評審委員會作出解釋:“在準晶體內,我們發現,阿拉伯世界令人著迷的馬賽克裝飾得以在原子層面復制,即常規圖案永遠不會重復。”實驗室環境下,謝赫特曼率先在鋁鎂合金中發現準晶體“現象”。
準晶體研究我國也領先
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晶體專家崔勇教授說,事實上,我國準晶體研究也居于世界前列,對國際學界有一定貢獻。1985年后,中國在準晶體領域就有所建樹。我國已故院士郭可信就通過電子衍射方法,在合金中發現另一種準晶體,此后他還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并陸續發現了多種不同準晶體合金。遺憾的是,郭院士5年前因病逝世,享年83歲。
在準晶體被發現30年來,科學家們發現或創造了各個類型的數百種準晶體。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劉昌勝教授介紹,人們在俄羅斯礦物樣品中發現了自然生成的準晶體,在瑞典所產鋼材中也發現了準晶體。
至于實際應用,諾獎評審委員會說,研究人員正試驗把準晶體用于柴油發動機和煎鍋等領域。但也有專家認為,準晶體的發現,破除了幾百年來關于晶體必須具有周期性,因而不可能存在五重旋轉對稱的信條。專家坦承,準晶體畢竟是一種“年輕”的物質形式,其理論尚未完善,有關準晶體的組成與結構規律,仍在研究之中。崔勇教授說,我們的化學教科書或許將因為準晶體的研究而做較大的改寫。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