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尾,按照省委宣傳部的統一部署,省記協組織陜西日報、陜西廣播電視臺、西部網、當代陜西、三秦都市報、華商報、西安日報、西安晚報等八家媒體評出“2011年陜西十大新聞”,現予公布。
(1)“十二五”開局之年,陜西經濟穩健起步,首戰告捷。
2011年,我省圍繞科學發展、富民強省的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預計實現生產總值1.2萬億,增長13.8%,月增速始終處于全國前列,財政收入增幅位居全國第一。
(2)我省啟動規模空前的陜南、陜北避災扶貧搬遷工程。
被稱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搬遷之最”的陜南陜北避災扶貧搬遷工程于2011年5月正式啟動,計劃歷時10年,投資逾千億元。搬遷工程涵蓋人口達279萬多人,規模幾乎兩倍于三峽庫區移民。按照不增加搬遷群眾負擔和“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政策措施,搬遷工作得到群眾的普遍支持,目前進展順利。
(3)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成功舉辦,對外展示了西安和陜西的良好形象。
4月28日至10月22日,以“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在西安浐灞生態區成功舉辦。這是繼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之后,在中國大陸舉辦的又一重大國際盛會,共有52個國家和地區、58個國內外城市與企業單位參展,接待中外游客1572萬人次,創下了世園會歷史新高。西安世園會的成功舉辦,精彩演繹了“綠色引領時尚”的理念,更向世界展示了西安乃至陜西的新魅力。
(4)西咸新區成立,助推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
6月13日,國務院新聞辦正式發布《西咸新區總體規劃》,標志著按照國家發展戰略打造的又一個城市新區正式誕生。新區的建設和發展是西咸一體化和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關鍵所在。按照規劃,西咸新區將借鑒國內外城市規劃的先進理念,努力打造“現代田園都市”。7月28日,西咸新區26個重大項目集體開工,涉及基礎設施、生態治理、產業項目、民生工程四大領域,總投資461億元,為新區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5)西安地鐵二號線建成,古都西安進入地鐵時代。
9月16日, 西安地鐵二號線正式通車試運營。該工程2009年9月開建,歷經五年,北至西安北火車站,南至曲江國際會展中心,全線長26.4千米,設車站20座。這一工程的竣工,為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構建了一條快捷交通要道,標志著有3000年歷史的古都,從此步入地鐵時代。
(6)“引漢濟渭”工程拉開建設序幕。
12月8日,我省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水利工程——“引漢濟渭”工程拉開建設序幕。這一工程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經總長98.3公里的秦嶺隧道,將優質的漢江水送至關中。工程靜態投資168億元,工程建成后,不僅能使渭河流域每年增加15億立方米水量,為關中創新發展、優化生態環境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還可以通過水權置換有效緩解陜北地區持續發展的水資源需求,促進陜南陜北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循環發展的步伐。
(7)陜西保障房建設開工率列全國第一。
今年,省政府把保障房建設確定為政府六大任務之首。面對多重困難,全省上下攻堅克難、創新形式、多措并舉,創造了保障房建設的“陜西速度”。今年9月初,國家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公布了1—8月全國除西藏外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開工率,陜西以101.7%開工率名列全國第一。
(8)陜西全面完成省、市、縣三級文化體制改革。
我省作為文化資源的大省,文化體制改革三年邁出三大步。今年,全面完成省、市、縣三級共400余家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并率先在全國完成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提前一年半完成中央規定的各項改革任務。通過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僅2011年上半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就達到157億多元,再創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