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人員近日在浐河與灞河交匯處附近的河灘中,發現一只正在休息覓食的東方白鸛。12日,記者從西安浐灞生態區了解到,現已基本確定這是東方白鸛在西安市出現的首次記錄,距離陜西省首次出現該鳥類記錄有30余年。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目前,全球僅存該鳥類不足2500只。
據浐灞生態區管委會生態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發現東方白鸛的時間是3月6日,是由陜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老師在浐灞生態區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時發現的。東方白鸛在西安市的出現,意味著該區生態環境的極大改善,為種類豐富、數量眾多的候鳥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和棲息條件。
據了解,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隸屬鳥綱鸛形目鸛科,體長約1.2米,翼展近2.2米,除飛羽黑色外,余部體羽白色,喙黑色,眼部裸區和腳為紅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定為瀕危種,同時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及《中日候鳥保護協定》。據國際鳥盟估計,目前,東方白鸛全球數量僅在1000至2499只之間,并仍在減少。國內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及東部沿海等地。
東方白鸛在陜西出現的首次記錄是20世紀80年代,在安康市平利縣出現,此后在寧強、合陽等地曾記錄到零星個體。由于該鳥繁殖于黑龍江、內蒙古、山東、安徽、江西等地,在四川、云南和香港等地越冬,故專家推測,其此次出現在西安很有可能是遷徙途中的短暫停留,而浐灞生態區良好的環境成為其遷徙“歇腳”的基礎。 (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