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陜西新聞3月31日電(記者 冽瑋)31日,中國首座以自然山水為背景、以古梯田為展品、以移民風俗為輔助、保護和展示原生態生產方式的開放式移民生態博物館在陜西漢陰揭牌。陜西省文物局長趙榮表示,該博物館通過保護、利用傳統文化和自然遺產,體現了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理念。
中國梯田始于秦漢,盛于宋明,至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是世界農耕文明史上的奇跡。它呈現出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度同構的良性農業生態系統和獨特的梯田文化景觀,是中外任何梯田都無可比擬的;它所蘊含的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發展、人與人和睦相親的古老文化特征。
中國首座移民生態博物館包括鳳江梯田和堰坪梯田,位于陜西漢陰縣漩渦鎮黃龍、堰坪和茨溝村,距縣城35公里,梯田依山傍水分布在海拔500-650米之間,連片共1.2萬余畝;梯田級數均在300級左右,梯級層高0.3-1米,級寬3-15米,最長達600余米。梯田依靠黃龍、茨溝、冷水和龍王4條溝的溪水自流灌溉,潺潺流水四季不絕。2010年,鳳堰古梯田被評為陜西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
陜西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良學介紹,陜南是東南各省移民流徙四川的必經之地,很多人未到四川而在陜南停留下來。清朝前期,閩、粵、贛地區移民構成了“湖廣填四川”的主力,他們與其他籍移民一道進入陜南和川東,成為川、陜人口的主要來源。不僅極大地改變了我國漢、唐以來由北向南移民的格局,開創了由東向西、由南向北大移民的先例,實現了由政府強制移民到支持鼓勵性政策移民的轉變,由被動的政治性移民向自發性經濟移民的轉變;還導致了四川和陜南乃至鄂西部分地區人口結構、人口空間分布的巨大變化。
據了解,各地移民遷徙陜南后,對當地的氏族、民風、習俗、宗教、文藝等方方面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據考證,該古梯田是由清代湖南長沙府善化縣吳氏家族移居當地后所建,始于清朝乾隆年間,在咸豐、同治時期大規模建設,是目前秦巴山區發現面積最大、保存完整的清代梯田。它位于南北文化交匯地,是中國移民文化與農耕文化相融合的產物,是山地農業技術知識體系的集成、中國農耕文化的“活化石”、人與自然和諧的典范、農業生物的“基因庫”和獨具特色的自然與文化景觀,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之一。
記者看到, 在森林的掩映中,在云海覆蓋下,萬頃梯田若隱若現,從山腳順著坡勢蜿蜒向上伸展,層層疊疊,蔚為壯觀。村舍散落其間,農夫悠然勞作,如世外桃源。一位正在田里施肥的村民說,堰坪梯田共約1500余畝,供300余戶、1000余人使用。
陜西省文物局長趙榮告訴中新社記者,生態博物館展示的主體是活態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和受益者是當地群眾,將通過保護、利用傳統文化和自然遺產,體現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理念,力爭將風堰古梯田移民生態博物館建成研究中國南北農耕移民文化的基地和西北地區最具特色的生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