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研發KZ-900型機載戰術偵察吊艙系統,該系統包括電子偵察、地面站、資料鏈及后勤維修系統,頻率覆蓋范圍大于KZ-800,可截獲不同類型的感測器信號、得到對方感測器的戰術性能(例如工作頻率、發射功率、調制方式、脈沖寬度、重復率、天線形式及波速寬度等),以利引導電子干擾機進行干擾。
在戰時,KZ-900吊艙可搜索目標空域內的感測器信號,并以資料鏈反截獲得的資訊即時傳遞給基地,為戰區指揮中心提供及時和準確的電子情況,便于指揮員進行快速和有效的戰術部署,使用各種反制措施(例如電子干擾和反輻射攻擊)。
在平時,該系統可補圖-154和運-8電子情報偵察機的不足;掛載該吊艙的戰術飛機可以長時間的執行偵察任務,尋找周邊的電子輻射源位置,獲取相關電子系統的參數,用于修改和建立電子戰資料庫。
在電子干擾方面,運-8電子干擾飛機可用于遠端干擾,其功能和美國的EC-130H飛機類似。KG-300G具備自動告警、跟蹤雷達威脅信號,指標和精確的電子壓制,具備多個威脅信號分析接收和多目標干擾能力,具備較強的電子干擾能力。該吊艙主要配備在殲轟-7型戰斗轟炸機,使得干擾飛機得以為殲轟機(殲轟-7A或蘇30MKK)提供干擾掩護。
當然,如果干擾不成還能硬殺傷,這就得依靠中國產的鷹擊-91反輻射導彈。該導彈是中國引進俄羅斯的KH-31P型導彈技術,相當于美軍的AGM-88反輻射導彈。
預警系統
中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開始研制預警機,隨后,中國把目光轉向以色列的預警系統。該系統裝置在由以色列飛機公司(IAI)與其下屬ELLA公司于八十年代末期聯合研制,該機系是由波音707飛機改裝,與美國E-3預警機相同。
在預警機建設方面,以色列對中國的幫助極大。以色列在二十世紀90代初就結合了網絡技術與雷達,實現了資訊化與系統化。此后,中國開始獨立發展預警機“一號工程”,僅花了3年時間就研制出空警-2000預警機。
空警-2000的雷達天線并不像美俄預警機一樣機械式的旋轉,它是固定不動的,因為空警-2000采用的是固定主動相位雷達。
空警-2000上所裝置的雷達、超級電腦、控制臺及軟件都是中國自行設計和生產的。就目前的預警機技術而言,中國應該已走到了前面,現在差的就是量產這一步了。
盡管如此,中國空軍還是得面臨下列限制:
第一,大飛機平臺數量不足。中國研發大飛機的能力不足,再加上外購伊爾-76受阻,限制了中國特種飛機的數量成長,例如空中加油機、運輸機、預警機、戰場監視機等,直接導致遠端電子戰飛機的數量在很長時間之內都難以提高。
第二,電子原件性能較為落后。由于中國電子工業技術水平有限,空軍戰術飛機的發電功率普遍較小,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大功率的干擾吊艙。
KG300G干擾吊艙的功率僅為1.85千瓦,是一種自衛型干擾吊艙,只可用于干擾逼近的防空導彈的雷達導引頭。
而美軍EA-6B裝備的AN/ALQ-99干擾吊艙功率高達100千瓦,可以大范圍的干擾、搜索、跟蹤。
最后還是電子元件的性能問題。例如鷹擊-91反輻射導彈電子元件的性能不足,無法做到一個導引頭覆蓋所有的雷達頻率,只好發展三種導引頭,每個負責整個頻率的一部分,這樣就降低了反輻射作戰的靈活性,增加了后勤保障的難度。
而美軍的AGM-88導彈僅僅使用一個導引頭,即可覆蓋0.8-20G赫茲,涵蓋現役搜索、跟蹤雷達的絕大部分頻段。
電子對抗能力
解放軍各軍種都有電子對抗部隊,陸軍有專業的地面電子戰部隊,空軍與海軍也有一定數量的電子對抗飛機、艦船、大型雷達干擾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