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進一步明確產品屬性和費用分擔機制。應充分借鑒國際經驗,結合財力和不同類型服務的特點,分別采取免費、低于成本定價或按成本收費等方式。對于涉及大多數人的最基礎性服務,最好采取免費或個人少量分擔(控制浪費)方式。對于需要個人和家庭分擔費用的服務,應充分考慮個人支付能力,同步建立相應的減免或補助政策,避免逆向轉移支付,確保中低收入群體受益。
——深化公共部門特別是事業單位改革,提高服務績效。
公共部門特別是事業單位,是政府公共服務的承擔者。同時,其自身也不可避免有其特定利益訴求。因此,需要全面總結相關領域的經驗教訓,加快推進改革,提升服務質量和績效。
第一,進一步強化分類改革和管理。事業單位服務領域繁多,類型復雜,差異性極大,不可能采取統一的組織管理模式。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分類對事業單位進行組織管理的改革思路,方向非常正確。但在操作過程中,仍需考慮教科文衛等不同領域差異以及同一領域內不同類型服務的差異,結合國際經驗,進一步細化對事業單位的分類,選擇差別化管理方式。
第二,進一步完善激勵與約束機制。一方面,要完善評價機制,評價的核心是公共服務質量、國民福利改善程度。在此基礎上,員工薪酬、福利等激勵措施應更多與評價結果掛鉤。另一方面,要強化約束。當前最關鍵的是要扭轉鼓勵事業單位創收、創收收入自行支配、將職工收入與服務收入掛鉤等做法,在強化政府投入、調整相關補償機制的同時,對公共部門的資產處置和剩余分配進行嚴格控制。
——立足制度建設,積極穩妥地動員民間和社會力量參與社會領域的改革和發展。
除了要在社會管理領域積極培育社會組織外,還應該積極穩妥地動員民間和社會力量參與提供公共服務。就我國而言,民間和社會力量參與社會事業發展的潛力很大,在公共服務的提供方面可以形成有益的補充。
第一,積極鼓勵民間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的提供。在不少公共服務領域,民間和社會資本都有意愿、有能力參與,應積極鼓勵,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服務格局,滿足不同層次需求,促進民間和社會力量與公共機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同時,也必須考慮不同公共服務領域的內在規律,合理確定民間和社會力量的參與方式和參與程度。
第二,明確區分營利和非營利機構,采取差別化管理方式。從國際經驗看,民間和社會力量參與社會事業發展有不同目標和方式,在管理方面也必須實施差別化政策。對于營利機構,應按照企業模式進行管理,照章納稅。對于非營利機構,應堅持激勵與約束并舉的原則,一方面,依據公益性原則,在稅收、土地、委托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另一方面,也要依法控制非營利機構的資產處置和剩余分配。此外,還要充分認識到民間和社會力量參與社會事業發展的局限性。從國際經驗看,在公共服務的提供方面,還沒有民間和社會力量成為主導的先例。
——加快推進影響長期發展的特殊領域政策調整。
第一,盡快調整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30多年來,針對過大的人口壓力,我國實施了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生育率快速下降。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我國的生育水平遠低于1.8的官方公布水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按戶籍人口計算則出現了低于1的超低水平。各方面的數據和信息均顯示,我國生育水平已經明顯低于2.1的更替水平。同時,按照國際經驗,城市化、工業化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等因素還會進一步加劇這一趨勢。人口紅利加速消失、老齡化加速以及未來可能的勞動力短缺問題將成為新的重大挑戰。鑒于這種現實,建議盡快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可考慮全面放開二胎。否則,越晚越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