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十年的科學規劃,精心布局,強勢營銷,陜西省已經躍居中國旅游強省行列,進入了又快又好的發展期。
總量跨越 躍居旅游強省行列
過去的十年,是陜西省旅游收入大躍進的十年,也是躋身全國旅游強省的十年。陜西省是公認的中國旅游資源大省,影響力在中國旅游業當仁不讓。
進入新千年后,陜西省旅游從業者勵精圖治,決心向旅游強省沖擊。整個“十五”期間,是陜西省旅游行業開始規劃與營銷同步走,奠定發展基礎的五年。進入“十一五”后,效果開始顯現。2011年的游客達到1.84億人次,與2002年的0.38億人次相比,可謂十年大翻身。旅游業收入增長幅度更大,從2002年的187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1325億元。
至此,陜西旅游躋身中國旅游強省,旅游業的影響力與收入名副其實了。
格局恢宏 旅游可持續發展
如果說,旅游收入躍千億,算是陜西旅游完成歷史性跨越,那么,旅游種類的不斷多樣化,則彰顯陜西旅游的可持續化發展。目前,陜西省旅游已逐漸突顯歷史文化游、紅色經典游、生態休閑游三大旅游種類,每一類都已初具規模。
以兵馬俑、華清池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景區,是西安乃至陜西最具代表性和國際影響力的旅游景區。目前,隨著西安國際化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歷史文化類旅游景區的發展成為陜西旅游的龍頭。
2009年,陜西推出“人文陜西,山水秦嶺”這一全新旅游口號,在挖掘陜西歷史文化,發展歷史文化類景區的同時打造以秦嶺山水為重點資源的生態旅游區。 “十五”期間,秦嶺被納入到陜西省大旅游戰略之中進行規劃、建設。生態旅游的及時推出,不僅豐富了陜西旅游的產品種類,加大了陜西旅游的吸引力,更是陜西旅游走向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
隨著近年來陜西旅游的崛起,以延安為代表的紅色旅游發展也蒸蒸日上。據統計,目前陜北地區的紅色旅游,年收入已經接近400億元。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目前,陜西旅游形成了關中歷史文化游、陜南生態休閑游與陜北紅色旅游三區域相呼應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政策護航 大投資激活大項目
2007年初,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支持旅游業發展,明確把旅游業納入全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拉動國內需求的重要內容加以發展。
2009年8月11日,陜西省政府召開了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確定了今后旅游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戰略目標,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決定》。
伴隨著重大產業政策的出臺,大旅游項目成為陜西省旅游建設的一大亮點。近年來,陜文投、陜煤、延長等重量級投資集團都進入或加大在陜西旅游項目上的投入力度,各類投資旅游業協議金額超過千億元人民幣。其中,眾多集團聯合出資100億元建設南泥灣旅游區;中海地產320億打造華山太華湖統籌城鄉生態旅游度假示范區;曲江斥資930億打造臨潼國家旅游休閑度假區;陜西旅游集團將投資100億投資開發包括搖籃河谷、現代老延安、陜北民俗風情園三大功能板塊的“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中心區等。僅在2012年召開的第16屆西洽會上,就有14個旅游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金額42.4億元。
強勢營銷 國際國內雙市場并舉
近年來,陜西省以“人文陜西·山水秦嶺”為整體旅游形象,在旅游宣傳形式上不斷創新,宣傳力度上不斷加大,與各省、市以及境外旅游機構的旅游交流合作不斷加強,品牌知名度得到顯著提升。
陜西省不斷加大與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面向全球的主流媒體合作;利用微博等新媒體積極進行網絡宣傳;利用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西安世園會等重大國際活動積極舉辦各種旅游推介活動,向全世界展示陜西旅游新產品,提升陜西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