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說不出什么大道理,報告說要推進綠色發展,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我聽了真的挺高興。”
談到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全國黨代會報告第一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剛剛走出人民大會堂的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右玉縣楊千河鄉南崔家窯村農民余曉蘭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她的話,是許多十八大代表的共同感受。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深化了
地處毛烏素沙漠天然風口地帶的山西右玉曾是一片風沙成患、山川貧瘠的不毛之地。新中國成立以來,在18任縣委書記帶領下,全縣干部群眾堅持不懈,用心血和汗水綠化了沙丘和荒山,森林覆蓋率從0.3%上升到53%。
造林1萬多畝的余曉蘭,就是右玉植樹造林的代表。
“在右玉,綠色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現在育苗的多了,治理荒山的人也多了。”46歲的余曉蘭對“美麗中國”充滿期待。
“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布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深化了,也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忻州市委書記董洪運說。
“生態文明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后人 乘涼 而 種樹 。”十八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解釋說,可持續發展是不給后人留下遺憾,綠色發展是增加更多綠色投資,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
生態文明建設跟綠色發展、低碳發展、清潔發展緊密相連。收看十八大開幕會的電視直播后,安徽省綠學會副會長、合肥工業大學教授潘國泰說:“ 綠色發展 和 美麗中國 被寫進十八大報告,是中國共產黨人對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和自覺認知,是執政理念的新發展。”
“綠色發展”理念逐漸進入執政黨視野
“綠色發展”的理念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進入新世紀以來,“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概念紛紛提出并付諸實踐。
2002年,聯合國計劃開發署發表《2002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讓綠色發展成為一種選擇》,闡述中國在走向可持續發展的十字路口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并提出中國應當選擇綠色發展之路。
實際上,“綠色發展”的理念不僅在右玉扎根,也逐漸進入執政黨的視野——
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黨中央相繼提出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等新的發展理念和戰略舉措。
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并將到2020年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要求“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推廣綠色建筑、綠色施工,發展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礦業,推廣綠色消費模式,推行政府綠色采購……“綠色發展”被明確寫入“十二五”規劃并獨立成篇,表明我國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當今世界,各國都在積極追求綠色、智能、可持續的發展。”2010年6月7日,胡錦濤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對“綠色發展”的內涵作了明確闡述:“綠色發展,就是要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降低能耗和物耗,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