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已經在中國生根發芽
事實上,綠色發展已經在中國生根發芽——過去10年間,從巴厘島到哥本哈根、德班,歷屆氣候大會上,中國帶頭許下并切實履行綠色發展的莊嚴承諾;從“十一五”首次設立約束性指標,到清理整頓鋼鐵等高耗能行業,從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態工程到出臺節能減排計劃,從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2.9%到生態補償機制穩步推進,中國正逐漸告別“黑色發展”,走上“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綠色發展之路。
從2007年起,貴陽這個西南版圖上并不起眼的省會城市越來越多地吸引著外界的目光——這一年,貴陽做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戰略決策,掀起了綠色崛起攻堅戰,最近三年每年婉拒耗能高、污染重、效益低的投資項目涉及金額都在300億元以上。
“生態優勢是貴陽最為獨特的優勢,是用多少GDP都換不來的 金字招牌 。”十八大代表、貴陽市委書記李軍說。
這幾年,成為貴陽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從2006年到2011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18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87倍。2011年,多項指標增速位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
貴陽是一個樣本——十八大前各地陸續召開的省區市黨代會上,綠色發展的氣息撲面而來:遼寧、吉林、浙江、青海等10多個省區市明確提出生態立省(區)或建設生態省(市)的發展戰略。“綠色城市”“綠色內蒙古”“綠色湖南”……北京、內蒙古、湖南等5個省區市堅持走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發展之路,明確提出要建設綠色省(區、市)。
要贏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必須守住“綠水青山”
綠色發展應該怎樣發展?美麗中國如何實現?十八大代表們紛紛提出建議。
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園里。近些年,惠州的綠地越來越多,市民散步休閑的地方也越來越多,經濟總量也實現了8年增長2.6倍。
要贏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必須守住“綠水青山”。十八大代表、廣東惠州市委書記黃業斌說,“報告堅定了我們走綠水青山、民富市強道路的決心,我們要爭取早日建成宜居宜業宜游城鄉協調發展示范市,努力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綠色發展范式。”
十八大代表、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說,森林是發展低碳經濟、實現綠色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應加快建設現代林業,增加森林資源和生態總量,推動經濟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們必須在更高層面上、更大范圍內審視和解決我國突出的環境問題,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的新道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十八大代表、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說。
十八大代表、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說,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積極倡導生態文明,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城里人對農村景致和新鮮空氣情有獨鐘,我準備辦一家生態莊園。”余曉蘭的愿望簡單而真切,“我們正在發展生態養殖,還需要擴大規模,加工產銷配套連接,讓農民的收入得到提高。不僅山要綠起來,人也要富起來!”(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