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的陜北生活
堅定了“要為人民做實事”
離開陜北后,習近平始終牽掛著那里的鄉親們。他先后幫村里通了電、修了橋、翻建了小學。任福州市委書記時,他專程回到梁家河為貧窮老人帶去了慰問金,給孩子們帶去了新書包、文具和鬧鐘。任福建省領導時,還把身患重病的農民朋友接到福建治病,自己掏錢支付全部費用。
7年的農村生活、7年的甘苦與共,這段與黃土高原純樸鄉親摸爬滾打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歲月,不僅讓習近平和當地老百姓結下了深厚情誼,也使他深切了解到什么是中國的農村、什么是老百姓的喜怒哀樂、什么是中國的基本國情。
他曾坦誠地說,在他的一生中,對他幫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輩,一是我那陜北的老鄉們”。不到16歲來到黃土地時,他曾一度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他已經有了堅定的人生目標——“要為人民做實事”。
任河北正定縣委副書記
總騎著自行車往鄉下跑
1979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后,習近平到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1982年,當一些年輕人開始下海經商、出國留學的時候,他卻主動放棄北京的優越條件,來到河北正定縣任職。這個縣1981年人均收入不到150元。剛開始,不少人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縣委副書記將信將疑。低調務實的他,住在辦公室,吃在大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隊打飯,一起蹲在樹下吃飯聊天,并總是騎著自行車往鄉下跑,深入到老百姓當中拉家常、問寒暖,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
群眾,在習近平心中有著最重的分量。基層,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
1988年,習近平到福建寧德擔任地委書記。寧德是當時中國18個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為跑遍這里的鄉村,他經常一連數日坐著吉普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常常顛得連腰都直不起來,有時腰疼得一時下不了車。有個鄉叫下黨,他從早上7點半走到中午12點多才進到鄉里,受到最為熱情隆重的歡迎,鄉里百姓說他是“到過這里最大的官”。
到福州后,他建立了領導干部下訪接待群眾制度,曾經帶領福州市區領導,兩天接待逾700位來訪群眾,當場拍板、限期解決近200件問題。
曾以“哲欣”為筆名
發表232篇短論
習近平很重視通過新聞媒體同群眾進行交流。他曾以“哲欣”為筆名在《浙江日報》專欄上發表了232篇短論,以平等交流的語氣,及時回答現實生活中群眾最關心的一些問題,淺顯易懂地講道理,很受歡迎。群眾說這是“用大白話,談大問題”。
習近平待人寬容厚道,但在涉及群眾利益的大是大非面前,又非常堅持原則。在寧德清查干部違規私建住宅時,針對干部存在的一些為難情緒,他嚴厲批評,拍案而起:我們是得罪幾千名干部,還是得罪幾百萬群眾?!主政浙江時,他大力推進干部作風建設,一年時間里,有許多干部就因為不作為而受到處分。
習近平又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領導。他不忘師恩,每逢過年都會給老師送上問候和祝福;他尊老愛幼,在正定時把縣里第一輛小臥車讓給老干部用,還特地設立了老干部病房和活動室;在福州時他長期資助家庭困難的孩子讀書,直到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多年不變的深耕基層、踏實親民的作風,使習近平在廣大老百姓中贏得“平民書記”的贊譽。他說,“對于我們共產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要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老百姓奔好日子。”(華商網-華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