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那邊來的人今年年初就說要拆遷,要花45億,到現在都一年了也沒動。”
2012年12月21日,雪后初晴,在法門寺山門正對著的法門鎮主街上,60多歲的劉老漢坐在自家臨街的門面房里對《投資者報》記者說。按照法門寺景區的二期規劃,現在整個法門鎮都要從目前景區的東側拆遷到西側。
“哪來這么多錢呢?”劉老漢如是說。
記者近日實地走訪西安市、扶風縣和法門寺景區,通過多方了解得知,法門寺景區這一陜西省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力作,2009年5月9日對外開放至今,仍然僅能維持盈虧平衡,一期項目高達32億元的巨額投資回收無期。
定位于“世界佛都”、繼兵馬俑之后的“陜西第二個文化符號”的法門寺文化景區,2007年總體規劃面積9平方公里,分三期建成佛、法、僧三區,如今二期項目已無限期拖延。
一邊面臨“借佛斂財”的嚴厲質疑,一邊是短期難以贏利,后續建設延期的困境,法門寺景區這個佛教與商業結合的旅游項目,其最終結果可能是雙輸。
負債累累的法門寺景區
法門寺景區運營三年多來,目前已經負債累累。
據記者了解,2006年10月1日,在陜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區最終獲得“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金字招牌之前不到一年之際,陜西省政府第86次會議決定啟動法門寺文化景區建設,并決定將其打造為“世界佛都”、繼兵馬俑之后的“陜西第二個文化符號”。
主要操盤者即為近年來成功打造出文化產業“曲江模式”的曲江新區管委會及其旗下公司。
在陜西省政府的強力推動下,2007年4月16日,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曲江文投)、寶雞市法門旅游開發建設有限公司、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金堆城鉬業集團有限公司、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資11億元,注冊成立陜西法門寺文化景區建設有限公司。
公司注冊地址位于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是陜西法門寺景區文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法門寺集團)的前身。曲江文投以3億元的出資額,占股27.27%,成為控股股東。西安曲江新區派出經營建設團隊,在董事會的指導下,全面負責法門寺文化景區建設。
據長期在西安學習工作的文化產業人士岳路平向《投資者報》透露,“法門寺集團股東雖然都是陜西省國有企業,但除了在曲江新區擔任行政職務的官方,以及各投資方派駐集團的董事,基本上從管理層到員工都是聘任制,完全采用市場化運作。”
記者近日從岳路平那里獲得一份來自法門寺集團離職人士的2012年集團工作計劃,其中“2012年建設資金平衡計劃”顯示,法門寺集團年度收支規模為9.56億元,其中支出方面,預計歸還銀行貸款本金及利息3.83億元,收入方面,預計金融貸款5.2億元,而以門票為核心的景區經營收入僅有1.4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法門寺景區建設規劃為三期,嚴格按“品”字形建成佛、法、僧三區。投資32億元的法門寺景區一期主要包括:由佛光門、般若門、菩提門及圓融門4部分組成的15萬平方米山門廣場區域,全長1230米、寬108米的佛光大道,總高148米的合十舍利塔。
據悉,一期建設的貸款金額達到了15億元,每年的利息支出在億元以上。法門寺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唐喆曾表示,“2011年游客數量大概140萬人,門票收入1億多元,扣除銀行利息、管理費用,基本上實現盈虧持平。”
2011年5月,法門寺景區文化產業集團曾與當地政府簽訂二期建設工程項目協議,預計總投資45億元,占地4000畝,將建設靈境項目、法區、禪修林、管理中心等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