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年末,在經歷了連續兩年的"氣荒"之后,天然氣價格改革方案終于破繭而出。國家發改委于廣東、廣西試點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主攻方向是天然氣價格由"政府主導"變為"市場主導"。
此次氣改試點,采用"市場凈回值"方法,制定出門站價,并與進口液化氣和燃料油進行價格聯動,再由門站價倒退回上游的氣田出廠價,且下游的終端價與門站價進行聯動,由此形成天然氣上下游價格。"可不能不講,現存頑疾難以徹底破除。"常睿分析稱,"不少地區雖已改為政府指導定價,但在涉及定價各環節仍未松手。即便在價改先期試點的兩廣,氣田出廠價仍由國家發話。"
不容忽視的是,目前,國內天然氣產業鏈具有較強的壟斷特征,手握資源的上游生產企業處于強勢地位,缺少話語權的中下游然氣公司處于弱勢地位。而上游尤其是出廠價與管輸環節缺乏競爭,這將導致天然氣產業鏈整體活力不夠。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曹長慶曾對媒體明確表示,我國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放開天然氣出廠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政府只對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進行管理。
對即將出爐的氣改方案,業界有這樣一個直觀的評判:3.5元的天然氣價位是一個標志點,高于此點意味著真正改革的到來,低于此點意味著以往調價的延續。
未來十年,我國天然氣行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期,伴隨而來的是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達到40%,被譽為市場化改革仍在路上的天然氣行業,怎樣審時度勢并提速前行,需要國家主管部門拿出睿智與勇氣。(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