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調查
“新興病毒”頻現
大城市成“易感區”
8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信息顯示,正在困擾長三角地區的禽流感病毒H7N9,是一種重配的新病毒。多位專家認為,生態失衡、環境惡化,使生物鏈發生怪異變化,舊的病毒不斷變異,新的病毒悄然出現。
“健康幽靈”頻襲
傳播途徑不明
“H7N9禽流感是一個全新的對手,沒有明確的傳染源,也沒有明確的傳播途徑,因而也就難以切斷病毒播散途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說。
過去30多年,有幾十種致命的新病原體產生,醫學上稱之為“新興病毒”,埃博拉病毒、拉沙病毒、漢坦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尼帕病毒,以及近年出現的SARS病毒和H5N1禽流感病毒都屬于此類。
上海生態學會顧問徐宏發教授指出,自然源疾病頻頻“關照”人類,根源在于我們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規則”,才會受到自然的報復和病毒的反噬。
“生態疾病”加重
大城市成“易感區”
?。樱粒遥幼钤绯霈F在廣東,這一輪禽流感發端于長三角地區,近年來一些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成為“新興病毒”的“易感區”。
專家認為,這與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過度向自然擴張帶來的一系列生態破壞、環境惡化問題密不可分。大城市人口密集,容易受到病毒侵襲,且傳播更具威懾力。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說,人迅速擁進大城市,密集度過高給環境造成更重的負擔。先污染后治理、重經濟輕環保的發展路徑,讓生態文明建設被嚴重“邊緣化”。
放慢擴張的腳步
多一點對自然敬畏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
“人們以為能隨意改造自然,其實不然。”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必虎說,工業化、城市化并非越快越好,片面追求速度、忽視質量和品質的發展后患無窮,請放慢一點向自然擴張的腳步。
人們的生活理念和行為也需要相應調整。譬如,生活垃圾要分類減量、再生資源應循環利用等,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院士說。(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