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首次提出的“十九年無憂教育”,從承擔貧困家庭大學生學費做起,經估算每年增加投入300萬元(不含已實施的扶貧專項教育資助金)。不設人數上限,以貧困標準核定,并隨著縣財政的不斷增長,逐步擴大范圍,做到應免盡免、應享盡享。
從“十五年”到“十九年”,從“免費”到“無憂”,這項具有延續性的教育保障方案,除首次將高等教育學費納入縣財政承擔范圍,還從義務教育階段營養計劃、十九年教育補助及資助金、助學貸款等方面,做了全面系統的梳理和規劃。
這份受教育者的全程保障“明細單”,體現了保障方案的無縫式對接。在高等教育范疇中,首先,國家“潤雨計劃”項目,為入學新生提供一次性資助,標準為省內院校錄取的新生每人500元,省外院校錄取的新生每人1000元。
其次,縣政府對貧困家庭學生學費全部給予資助,為大學全程的學費買單。還有,國家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每個借款人每年申請的最高額度不超過6000元,用于解決學生在校期間的住宿費、生活費等困難。
無憂教育,由能否公平到能否持久
今年9月起,高陵縣將首次全額資助大學生學費,成為全國首個全額承擔大學生學費的縣級政府。“能否保證公平,如何保證持久”,這一點成為許多人的疑問。高陵縣縣長范九利表示,縣政府每年將會拿出專項資金,按照公平、公正、公開、規范的操作流程推進實施此項工作,確保高陵每名貧困大學生都能順利實現大學夢想。
制定一套嚴謹的實施細則,是保障公平的第一道防火墻。高陵縣教育局局長周興順介紹,按照無憂教育《實施方案》,大學生學費采取“先交費后報銷”的方式,逐年申報、逐年審核,逐年報銷。在每年7月20日至8月底,入學新生及所有年級在校大學生,均可填寫申請審批表。
隨后,按照高中貧困家庭學生資助計劃、大學生生源地貸款等的資助標準,經組、村、鄉、縣4級進行資格審核。進入9月,拿到錄取通知書的大學生,必須持有升入院校報到注冊的相關手續,由原畢業學校初審,縣資助中心復核,縣教育局會同民政、農林部門(扶貧辦)共同核定。
最終,經過縣資助中心入戶調查、現場拍照存檔,在全部名單張榜公示之后,政府按學年把學費發放給學生。高陵一中政教處主任王雙勞認為,對教育資助進行彈性化的動態管控,也是無憂教育一大特色。
比如某個農村家庭,今年養了幾頭豬賣得不錯,經濟狀況不算貧困,但假如明年一旦有了疫情,可能一家人的日常開支都成了問題。哪一年符合條件,就享受資助政策,如果經濟狀況好轉了,就把資金拿去資助新的貧困家庭。
周興順說:“因災致貧,因病致貧,因學致貧等,由于采取逐年申報審核的措施,讓每一個應當資助的學生都‘及時得到保障’,也讓每一筆教育資金都‘用在刀刃上’。”
不過,任何一項好的惠民政策,若在執行中發生了偏差,惠民也會引來民怨。所以在執行中發現問題,不斷完善實施細則,也是一項新政的工作重點。周興順表示,如何讓家長們的信息對稱,如何對經費嚴格監管,如何查處和糾正違規行為,這些都將作出更細致的制度安排。
同樣,一項長久可持續的惠民政策,也需要持續有力的資金支持。近年來,高陵縣保持著平均每年25%的財政收入增速。自今年起,高陵縣將把新增財力全部用于民生工程。十九年無憂教育工程,也已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這就是保證無憂教育得以持久的堅實后盾。
“在經濟的高速發展中,我們提出了要創建民生示范縣。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力度,是幸福高陵的一把重要標尺;培育最有力的人才資源,也是高陵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撐。加快十九年無憂教育的保障力度,人人接受無憂的教育,人人享受公平的機遇,就會實現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高陵縣委書記李毅如此闡釋這一政策的意義。(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