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漢江:陜南三市責任在肩
陜南的青山綠水,為南水北調和引漢濟渭工程涵養著水源,保證著水質,也擔負著國家生態安全的重任。南水北調中線工程70%以上的水是由陜南供給的,為了更好地保護水源地,我省先后啟動了丹江治理和漢江綜合整治工程,陜南三市采取多種措施保護漢江,保障優質水源。 丹江治理一期工程以來,陜南治理348個小流域,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達7681平方公里,新修基本農田2萬多公頃,造林27萬公頃。商洛市努力改善流域生態環境,流域內商州、丹鳳、商南三縣區“丹治”一期工程全面完成,累計投資5.32億元,治理小流域84條,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889.6平方公里。建成了商州蟒龍峪、丹鳳陳家溝、商南水利溝等一批精品示范小流域和丹鳳桃花谷全省首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第二批16條流域治理已全面啟動實施。 為保證一江清水供京濟渭,漢中市劃定黃金峽和三河口水庫為引用水源保護區,對重點防洪保護區、水資源短缺地區、水土流失和水污染重點治理區分類。對被治理區域實行污染物總量控制,新增水質監測斷面24處,建設污水處理廠23座,治理工業污染源49處。在漢江主要支流匯入口和干流有條件的河灘地區,設置生態濕地9處,河口生態濕地2.1萬畝,建設漢江特有魚類增殖保護站3處,魚類種質資源保護區1處。 近年來,安康市已關閉污染和有污染風險的企業1000多家,年減少工業產值上百億,減少就業崗位10萬多個。安康市實施漢江綠化治理工程以來,累計籌措資金3億多元,改善了漢江兩岸生態環境。據統計,漢江兩岸有林地面積從工程實施前23.42萬畝增加到45.63萬畝,森林覆蓋率從19.44%提高到37.88%。漢江出境斷面水質保持在國家Ⅱ類標準,水源區水環境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滿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及引漢濟渭調水水質要求。
2012年初,漢江綜合整治工程拉開大幕,工程將實施水保小流域綜合治理257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925平方公里。屆時將重現漢江“兩山翠綠、碧水中流”的河道美景。(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