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公開的數據顯示,在自查自糾階段,全市共自查上報“吃空餉”人員3902人,其中縣、市、區有3768人,市直單位有134人;在集中檢查階段,全市已初步核查出各類“吃空餉”人員1829人,其中縣、市、區1434人,市直單位395人。
“按照市里的規定,自查上報的人員可不被追責,但核查出的1829人應該被追責。可是,如何追責、追什么責任,市里目前還沒說。毫無疑問,一旦啟動追責程序,將在全市官場上引起震動。”一位關注“吃空餉”的官員指著當地媒體公開的這組數字說。
“‘吃空餉’治理的重點應放在有背景、有關系的官員身上。”在周口市下轄的淮陽縣,一些教師認為,學校雖然存在“吃空餉”現象,與黨政機關“吃空餉”者所造成的影響相比,不過是冰山一角。
淮陽縣女教師王傳欣1998年從學校離職后,以每月幾百元的薪酬,找人頂崗,自己重新在當地一家電業部門上班。
作為“吃空餉”的典型,她在淮陽縣的集中核查行動中被查處。她不僅退還了8萬多元的“空餉”,還被給予留黨察看處分,并且“連累”到淮陽縣教育、人事部門的13名相關負責人。
周口市紀委相關負責人也表示,教育和衛生系統“吃空餉”問題一直比較嚴重,9月1日開學后,本次專項治理工作的重點將轉向教育系統。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在周口市2006年的“吃空餉”治理工作中,教育系統也被認為是治理重點。農村中小學在職教師主要脫崗現象為:有人外出打工或在家經商,教學工作找人頂替;有人外出進修學習,本人和學校不按照程序審批,學校雇人頂替;有人以病假、產假為名脫崗;有人沒有教學能力和任教資格,由別人替代上課;還有個別教師將自己的教師身份、工資指標賣給其他人。 但7年前的治理過后,周口市“吃空餉”現象依然存在。
“與群眾舉報‘吃空餉’者的熱情相比,市里并沒有公布黨政機關里面‘吃空餉’的反面典型。實際上,清理黨政機關‘吃空餉’者阻力更大,而學校相對單純。”據周口市一位官員透露,由此引發的猜測不斷。
“公開透明是減少猜疑、回應質疑最有效的辦法,如果把‘吃空餉’者的名單及查處情況公之于眾,有無瞞報、漏報自然就能經得起檢驗了。”這位官員建議。
監管制度被指流于形式
“‘吃空餉’現象出現反彈,與監管制度流于形式有關。”河南省人社廳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06年,河南省紀委、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省人事廳、省編辦、省監察廳、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7個單位也對“吃空餉”問題進行過專項清理。
當年的公開報道顯示,從2005年8月到2006年2月,全省共清理出各類“吃空餉”人員20773人,涉及資金1.53億元,已收繳2227.76萬元;對清理中發現的1548起違規違紀案件分別立案處理,已結案1195件,729人受到相應處理。
當時的相關領導也表示,“吃空餉”原因無非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權力與人際關系作祟,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編制不透明,對人事和財務狀況的監管不力。
“這與當時的遺留問題有關。”這名工作人員認為,在深化機構人事改革中,我國曾允許官員停薪留職,并保留一定年限的工資待遇,之后再與原單位脫鉤。從這開始,就出現了“吃空餉”現象。近年來,受人員編制影響,一些上級黨政機關往往從下級長年借調工作人員,工資福利仍然由原單位發放,這也為“吃空餉”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