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10日在新浪網、搜狐網、騰訊網、鳳凰網、人民網、新華網等網站發布“關于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的調查問卷”,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意見。網上調查的主要內容是“你對現行放假安排是否滿意”“長假是否需要保留”“小長假是否需要調休”以及參與問卷調查者對法定節假日安排的建議等。
據全國假日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按照2007年《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國務院第513號令,我國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共11天,分別是元旦1天、春節3天、清明節1天、勞動節1天、端午節1天、中秋節1天、國慶節3天。現行放假調休方法通過調借雙休日,分別形成2個7天“長假”(春節、國慶)和5個3天“小長假”(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
觀點:每年長假造成2000億損失?
網友:吃飯睡覺也算損失嗎PK專家:應取消3天以上假假期
10月6日,知名經濟學家汪丁丁在其搜狐博客撰文談道:每年長假的損失,保守估測大約折合2000億元。目前每年兩次長假,假前假后的低效率、心態調整,大約等于每年損失10個完整工作日。長假旅游,主要是年輕人,其中勞動力約兩億人日。全國損失20億人日。據2012年城市人均產值數據,勞動生產率以每天百元計,即2000億元。若問損失上限,可達2萬億元,主要是基礎設施和旅游景點的低質投資及超額損耗、消費品質的降低、環境污染等成本。人口老齡化,勞動工資快速增長,于是長假的“機會成本”快速增長。建議進一步取消三天以上的法定長假,爭取兩年之后普及彈性休假制度。
網友觀點
有的贊成>>長假是“拔苗助長”
happyow:長假經濟就是“拔苗助長”的低效模式,本來該花500元的地方,由于資源緊張,不得不花1000元,而且身心享受還不如平時花500元來得好。客觀上造成了天量的浪費。
瞇眼看人:長假損失一定比收益大,全國擁堵,浪費汽油,人員集中出行破壞環境,機關不辦公,推遲企業的審批申請,影響創造價值的效率,科研停止,有病得不到及時治療……
有的質疑>>吃喝拉撒干脆省掉
運氣相伴:長假名曰七天,實際上刨去調休的日子又有幾天呢,難道調休日的產值就忽略不計了嗎?呵呵,實際大多數老板不會損失盈利而讓你休假的。
moon3100:賬不能這么算吧?每天睡覺還耽誤了8小時呢,吃喝拉撒占用了5小時,“損失”也不小,可以省去了。
有的算賬>>2000億能換來什么
大老虎的樂園:有沒算過,很多人熬了幾個月盼到這個時候與家人團聚,釋放壓力,全年工作效率的提高能增加多少產值?很多家庭買車都是為了在長假好好享受,帶動汽車、旅游產業增加多少產值?景區為了吸引游客,大力修路,大搞基礎建設,帶動了多少投資?原本的窮鄉僻壤都通了公路,社會效益又增加了多少?
63741938:教授是否計算了各景區的門票收入?酒店收入?交通部門的收入?請注意,杭州西湖景區不收門票只是特例。另,取消長假,工作效率就會保持一定的水平嗎?恐怕不一定。
有的思考>>長假可否“五選三”
宇東聯:其實教授說的“損失”,是指“假前假后的低效率、心態調整”造成的損失,并非指長假七天停工,別曲解了。
hopelight:在彈性休假難以落實的情況下,長假讓普通勞動者有了喘息的機會,不能光想著一點經濟利益。如取消長假,彈性假就相當于沒有假!
崇津:國家能否規定每年五個長假(指三天以上的)。機關事業單位固定放其中三個,春節、國慶、端午,而社會其它單位可選擇最低不少于三個以上長假,這樣有利于企業運營,也有利于各地根據不同風俗來放假。
專家觀點
長假未必拉動消費
汪丁丁對“長假消費拉動總需求”之說表示質疑。他提到,我詢問過旅游景點的朋友們,得到普遍的回答:這些游客的消費額遠低于本地客人!為什么?你只要看看這些游客整日圍著西湖行走,手里拿著何種食物—老玉米、油炸各種廉價食品、水、自帶的各種干糧。在西湖邊最好的餐廳,我看到一群上海游客走進來,固執地要一桌“片兒川”(就是杭州的面條),最后悻悻然離開。外面游人如織的日子,那里的經理說,日均營業收入比平日大幅下降……所以,游客的消費,可以拉動的總需求,實在很可憐。
專家點評
切莫把長假簡單等同于經濟問題
“長假經濟損失2000億”,這是個新觀點,不過卻不算是什么新角度。汪教授有兩個論據,一是每年兩個長假前后的低效率,大約是兩億勞動力(人日),以勞動生產率計約損失2000億元。二是長假消費可拉動的總需求實在很可憐。如此看,這一角度只不過是“黃金周沒有多少經濟拉動作用”的延伸而已。僅從經濟看,這種計算有其道理。專家認為,黃金周能拉動多少消費,不能再作為“黃金周存廢”的討論基礎。不可否認,黃金周集中式休假會引發景點擁擠、高速路擁堵等突出問題,但更應看到,七天長假正面效果早已擴展到廣大群眾休閑、家庭團聚等多方面。為此,切莫把長假簡單等同于經濟問題。在勞動者普遍弱勢的客觀現實面前,與其空談帶薪年假,不如七天長假實在。( 城市晚報)